民族服饰修复
——一场与先人的邂逅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周成飞 贾汀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承接实施,是与云南省博物馆双方优势互补、馆校合作的成果。修复团队基于云南省博物馆丰富的民族服饰资源,充分发挥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华传统服饰和民族服饰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力量,将文物保护修复与文物研究紧密结合。项目秉持“以修促研、以研助修”的修复理念,形成以下五大特色。

基于修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文物研究和保护修复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显示,8件(套)文物在材料、纹样、制作工艺或技法等方面都有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痕迹,是各民族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的证明。如馆藏青布绣花挂包(编号彝活81)包袋底部刺绣针法的分析研究表明,挎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平绣方法。第一种在唐代盛行,由于它工艺简单,可以做许多变化针法,故而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最常用的刺绣针法;第二种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今这种汉代平绣针法在汉族地区已较为少见。这一现象说明绣花技法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于田野考察的文物研究

修复团队多次深入文物征集地,考察民族服饰的款式、材质、色彩、穿着方式以及服用场合等,深入挖掘服饰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力求为民族服饰的保护、研究提供合理、严谨的依据。修复团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获取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到本项目中,为民族服饰的保护、研究和该项目超预期结项提供了有力支撑。鉴于纺织品文物修复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作,以及民族服饰“活态”传承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凸显出田野调查法在民族服饰的保护与研究中的不可或缺性。

多学科支持下的精准修复

以文物保护学、纺织材料学为主,历史学、民族学、服装学等为辅的多学科支持。北京服装学院在服装工程、传统制衣工艺、服装技术史和纺织材料方面的科研优势,以及修复团队丰富的实践经验,保证多学科支持下保护修复的精准实施。修复团队在整个文物修复过程中工作原则是:有工艺必解析,先实验再实战,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把控”。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前,采用无损或微损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生物、材质、色彩、染料、形貌等检测,共检测纺织品材质24个样品,测色300余个点位,染料成分检测16个样品,微生物检测18个点位,金属成分检测25个点位,并创新性使用高光谱相机进行文物非接触式检测。

保护修复档案的规范管理

项目严格按照行业准则实施,在实施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做好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工作和修复报告编写工作;修复档案及文物档案的整理,全程依托设备仪器和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方式、传统方式(人工)并行互补,保证电子记录和手工记录互为佐证,以一物两档形式完善项目文物档案。此外,项目团队还深入发掘纺织品文物蕴含的各种信息,揭示它们的历史、文化与工艺价值,并将修复所得一手信息及研究成果编写入保护修复报告。

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该项目有意识地吸纳博物馆从业者、高校师生(硕博生)等跨学科、多领域人员加入,在科研与人才培养两方面进行深度拓展。通过深度参与文物研究、修复实践及数字化应用全过程,采用多学科会聚、多工具融合的交叉科学研究手段,使得项目本身成为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持续输送能驾驭“双轨”保护的核心力量。

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参与人数多达12人,培养博士1人、硕士2人,团队成员先后刊发学术期刊论文6篇、专著论文4篇以及硕士学位论文2篇。项目实施单位相继举办学术讲座4场、《技艺古今——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与传承工作坊》活动3期,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系列讲座和湖南博物院承办的“2024年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中进行经典案例宣讲。目前在新华网、云南日报和云南省博物馆及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对项目部分内容进行了宣传展示。基于项目成果出版专著《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少数民族服饰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成功入选“2025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增补入库项目名单”。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多学科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文物信息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保证了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全面记录和闭环控制,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修复质量和效果;从信息管理层面来看,全面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管理,不仅有利于信息保存,也有便于今后继续研究利用;从方法论层面来看,注重田野考察等方式弥补文献材料不足,真实重现细节,实践了文物保护修复研修结合的新方法论;从保护范围来看,兼顾纺织与非纺织材质的共存问题,提高了对多材质并存文物的保护能力;从管理规范来看,强调各环节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可靠性;从人才培养来看,注重项目延伸,促进相关领域深入发展,对文物保护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3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