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藏品数字化保存方案浅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庞川云

油画的保存是美术馆工作中的重点,若保存不当会影响油画本身的价值。由于油画的数字化保护起步较为缓慢,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使用科学手段保存维护油画,减慢油画老化的进程,延长油画寿命,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油画藏品保护方案的创新性探索。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油画保管与养护方面的应用,提出高效可行的油画藏品的数字化保管方案,推动油画藏品保管工作高质量发展。

油画如何妥善保存,是对保管单位的一项考验。传统的油画保护主要集中于控制保管温湿度、隔绝光辐射、防灰清灰、防治虫害等方面,由于技术的滞后性与管理经验的缺失,大批的油画保存情况不容乐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信息化设备被用于油画保护管理的工作中,如三维扫描、3D打印等技术。所谓数字化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信息技术,将油画藏品转化为元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字化建模、作品非接触性的复制、数字展示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甚至在油画意外被损毁的时候,也能够通过计算机数据还原作品的本来面貌。

油画作为美术馆藏品的重要部分,将油画作品转化为数据的形式保存,能够进行资源的备份,也是运用科学手段保护藏品、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集中体现。油画的数字化之路,为美术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是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搭建的重要一步,是打造智能、智慧、高效的美术馆全方位数字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画藏品数字化采集

油画藏品的基础信息采集主要针对作品的基本信息,如藏品的名称、完残程度、创作年代、尺寸、入藏时间、创作理念等,前期做好准确的信息收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

油画及其他美术藏品的数字化采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图像的采集、图像的处理等工作,美术藏品的数字化采集,不仅在技术层面优化了藏品的保护,也为美术作品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简单的美术作品数字化采集为使用拍摄的方式采集作品数据,并通过后期数据处理以达到与原作几乎无差别的状态。不过,美术作品的图像采集对拍摄的要求较高,要想获取高质量的图片数据,不仅需要专业的拍摄场地、设备与拍摄人员,还需要后期人员进行处理。

对于一般的书画藏品,其数字化主要是针对其纹理与色彩的保存,使用摄影设备或者扫描设备即可完成,数码相机高保真拍摄技术、多光谱成像方式采集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于油画来说,需要采集的不单单是其色彩与纹理,更重要的是油画表面凹凸不平的笔触,这单纯依靠拍摄与扫描是无法做到的,这就需要新技术的应用。

三维扫描技术是指利用结构光或者激光投射到测目标的表面,结合计算机的计算以获取测目标表面的反射率、纹理等信息,以构建出被测目标点、线、面等数据,进而复建出被测目标的三维立体模型。目前,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领域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完整地获取文物的表面信息,对后续的3D打印、数据建模有极大的帮助。对油画进行三维扫描,可以更好地知晓油画的现状以及表面残损情况。同时,油画的笔触高度也可以通过对摄影平台的检校、影像匀色处理、油画影像的匹配、生成点云模型的方法,最后形成油画的TIN三维数字模型。

立体分光技术则是在使用高精度大型平面扫描仪的基础上结合偏光装置,在对油画进行扫描的时候,通过层层叠加算法,最终获取油画表面的立体灰度数据与二维彩色数据,这些灰度数据能表现出油画的立体效果。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搜集并调整不同方向的光源照射数据并将其叠加,从而得到油画三维的数据。

3D打印技术与数字复制技术的应用,表明了油画三维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如果需要对油画进行复制,在打印过程中,可根据采集数据使用UV油墨的叠加打印实现油画颜料厚度的复制,完成整幅油画的复原。未来的科技之路上,也会有更多的方法运用到油画的数据采集中。

美术馆综合管理平台

藏品数据管理平台

油画作为美术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藏品的管理水平决定着美术馆藏品的优劣。信息不发达时期,藏品账目一般使用纸质档案记录,纸质档案记录信息不够全面,同时查阅也比较困难。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大多数藏品管理的账目以Excel为主,Excel虽然能够实现对藏品数据的进一步整理,但是没有统一的格式标准,从操作上来说依旧存在功能不全面、更新数据烦琐等问题。因此,搭建一个藏品的线上管理平台至关重要。藏品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对油画的高效保护,也能够优化油画的管理模式,保证油画日常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

藏品数据管理平台需要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划定工作人员的权责范畴,可满足工作人员对藏品的录入、藏品检索、进出库管理、病害排查等需求。同时,藏品数据管理平台的应用也对藏品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准确录入藏品信息。藏品的录入的基本要求信息翔实且准确,录入信息应严格按照《美术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WH/T 80-2019)进行录入,包括藏品的登记号、文物普查系统编码、作者信息、创作年代、尺寸、完残情况、出入库情况、位置等基本信息,尽可能翔实的录入,方便后期的检索查阅。对每件藏品,建议使用RFID电子标签,方便对藏品的同步追踪管理,及时掌握藏品的信息。藏品的缩略图需要较高的质量,如果自身不具备拍摄条件,可以聘请专业的摄影团队进行拍摄。

第二,工作人员需要对藏品数据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控。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明确了解藏品的即时状态,对各类藏品的大致比例、不同类型藏品的存放位置有清晰的了解,并随时核查藏品的录入信息、高清图是否存在错误,便于及时修改。

第三,仓库密集柜规范管理。仓库密集柜是存放藏品重地,密集柜编号应按照简明、易懂、定位准确的原则,不同样式的密集柜摆放区域、不同柜体放置作品类型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对柜体的编号定位精准,可以清楚地了解藏品的具体位置,方便在后期查阅和取拿。

第四,根据工作人员职权范围进行权责分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应不同的工作,管理平台根据职位不同设定权限,将个人工作任务下发到个人,明确个人权限与工作任务。总负责人具有最高权限,总揽全局,在人员分工上作出统筹安排;各个工作人员根据职权范畴明确个人工作职责,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运行。负责藏品进出库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对藏品信息检索,定位藏品位置,更新藏品的进出库数据;负责日常巡检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排查库区安全、卫生情况,完成巡检工作上报;负责藏品保护工作人员,要及时检查藏品保存情况,若发现藏品病害问题,及时反馈。

第五,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平台的实操水平。藏品数据管理平台的每一次系统更新,都需要对使用者展开培训,提升平台使用者的实操水平,保证每一位使用者都能够高效准确地使用该管理平台。

第六,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数据保密意识。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藏品管理平台在使用过程中要遵从管理规定,防止信息的非法获取和滥用,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信息资源数据化管理平台

近年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的理念逐渐深入,这也带动了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发展革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应用,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博物馆建设应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2023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创新战略引导下文物管理与保护的重大意义。对此,各个博物馆、美术馆需加强功能建设,在展陈方面,着力打造沉浸式的观展环境,拉近了游客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在藏品管理方面,加强智能化监测、管理设施的投入应用。

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中的油画藏品,应在对其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将这个数字化管理模式运用到整个场馆的管理中,加强“智慧服务”力度。利用数字化设备,扩大智慧管理区域,形成从“藏品-库房-展厅-游客”的多位一体的全方位、全时段的美术馆数字化高效管理体系,实现馆内数据的信息交流共享。

库房监测

库房监测系统实现对文物藏品库房多点位的智能化检测,人员进出库情况、文物藏品库房中的实时温湿度、恒温恒湿设备运行情况、防火防盗设施运转情况等数据会实时上传至后台,管理者可通过后台实时关注文物藏品库房设备运转情况。若设备或环境出现异常情况,则会报警通知管理者。

展厅监测

展厅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展厅内外部环境,对当日展厅内外温湿度、紫外线强度、空气质量进行全程记录,管理者可根据当时天气状况做出预防性的管理策略。展厅中的AI视频监控对展区情况进行全方位把控,对展厅实时温湿度、客流量、拥挤程度、游客行为、火源等不安全因素实时监测,以防出现意外情况。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限定阈值或者出现不安全因素,系统就会通过手机或者智能终端报警,管理人员可及时介入排除险情。

信息资源数据化管理平台整合了以上系统功能,打破数据孤岛,既能够满足对藏品库房及展厅的全天候、全方位的管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弥补人工监测的局限性,实现人机交互的优势互补。将藏品信息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保证藏品在库房与展厅始终处于最佳的保存环境。推动美术馆、博物馆的智慧化进程,既是迎合时代发展浪潮的举措,也是美术馆、博物馆创新理念与开拓意识的集中体现。

油画藏品是美术馆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油画作品的保存质量好坏关系到美术馆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美术馆的藏品不仅仅局限于油画,不同材质的藏品需要的最佳保存方式也不同,保证油画及不同材质藏品在库内、离库都能妥善保存,是藏品工作离不开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都市美术馆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搭建不断完善,智能化展厅建设稳步推进。未来的工作中,成都美术馆将继续搭建馆藏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联动各地美术馆实现联合策展、网上借展,勾画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新蓝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和欣赏机会。总的来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是个长远任务,这也需要藏品管理工作人员具有清晰的责任意识、长远的创新意识,提升战略眼光,推动美术馆典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