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博物馆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

杨婉丽在2024年第6期《博物院》撰文《超越文本:博物馆跨文化阐释实践的关键环节》认为:博物馆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做好跨文化阐释。表面上,跨文化阐释是语言转换问题,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充分考虑海外观众的文化背景、学习方式等特点,并据此选择合适的阐释内容、角度与方式。换言之,跨文化阐释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鉴于国内博物馆教育“供小于需”的现状,只靠人力输出,博物馆无法追赶上国内观众对高质量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就更无心、无力满足海外观众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愈发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应在传播范围更广泛、呈现方式更多元的阐释媒介上加大投入。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博物馆需充分发挥自身强项——独特的文物藏品提供丰富的叙事素材,懂观众的教育人员策划合适的阐释内容,多样化的阐释方式缓解单调的文字描述。借助有效的跨文化阐释,博物馆应能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数智时代呼唤大历史观

于沛在2025年第4期《历史评论》撰文《历史科学与AI在共生共融中走向未来》认为:面对AI,历史学家要巩固、捍卫和发展当代中国史学的主体性。AI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历史研究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提出诸多挑战。用好这把“双刃剑”,必须对如下重大理论问题有清醒认识。其一,AI的本质是工具而非科研主体,科研主体是人,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其二,史家是现实的、理性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抽象的“数字化存在”。其三,通过不断巩固史学主体性、彰显史家主体意识,应对AI的冲击。在数智时代,这些教诲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历史科学的重要性。历史学者拥抱AI,不仅要思考史学如何与AI共生,更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到,在AI时代如何坚守史学的主体性和史家的主体意识,如何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辩证联系的大历史中弘扬历史精神,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智慧,不辜负这一伟大的时代。

三星堆中的“假面”与“真相”

黎海超在2025年第8期《读书》撰文《三星堆中的“假面”与“真相”》认为:在博物馆欣赏一件文物时,人们惯于去争抢展柜正面居中的位置,似乎这是默认的最佳观赏角度,也是按下快门最为适宜的位置。但有时秘密也会隐藏在侧面、背面。对于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便是如此。但若移动脚步,踱至人头像的侧面,便会惊奇地发现面目存在清晰的边界,并略高于其他部位,边界恰好卡住耳朵。三星堆先民塑造青铜人头像时奉行了写实的原则,因此面具的边界和结构十分清晰。天外来客也好,域外起源也罢,这些无稽之谈在三星堆的“真相”面前毫无立论根基。三星堆写实的人脸显然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面孔。以往那些有意无意的误解根源在于将面具理解为实际的人脸,写实的面孔太少而为人忽略。“假面”与“真相”相互混淆,造成以讹传讹的状况。对于“假面”的误解看似是无关轻重的问题,但对于三星堆的学术研究以及科普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再次置身三星堆的世界中,不妨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人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61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