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三门峡举行。本次会议聚焦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两周封国都城研究、两周文化变迁和社会演进与中华文明发展研究等多个议题,共收集论文94篇。
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源从氏名与名字、婚媵、职官、右者、征伐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周金文虢氏资料的史学价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新斌梳理了先秦时期苏国地望、主要事迹,对苏、虢关系进行了探讨。厦门大学教授张闻捷根据编钟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排列出M2001虢季墓、M2011太子墓、M2009虢仲墓和M1052太子墓的年代顺序,认为整个墓地的布局遵循由西向东进而折向西南的规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宫希成介绍了武王墩考古在墓室结构、出土器物、楚国王陵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新认识,以及武王墩文物保护、展示等规划情况。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宏伟结合文献史料和金文,分析了“宗周”“成周”的称呼对象,认为岐邑可称宗周、成周,丰邑、郑邑、槐里可称宗周,洛邑可称宗周、成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梳理了历年来虢国都城李家窑遗址发现的铸铜、制骨和制陶作坊以及仓储设施等重要遗存。尤其是2000年以来,城墙、环壕、宫城及夯土建筑等的发现,进一步论定了虢都上阳城的位置。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海青介绍了三门峡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虢国墓地及虢国都城考古发现情况,梳理了虢国研究发展历程、成果。
虢国科技考古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对虢国先民和动物遗存进行的生物科技考古研究表明,其生活方式相对稳定,食物来源以粟黍为主。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馆员燕飞通过对义马市上石河墓地13例古代个体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虢国人群的遗传结构和人群互动特征。上石河人群表现出较高的母系和父系遗传多样性,其核心遗传来源可追溯至黄河流域相关群体。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袁柯对李家窑遗址出土陶范的材质与烧制温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工具范和容器范的粘土含量和粒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与同时期的荥阳官庄遗址出土陶范对比,容器范材质与工艺类似,而工具范差异明显,显示了两周之际青铜工艺转变期陶范工艺存在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虢国考古研究 郑州大学教授郜向平对李家窑遗址墓葬研究认为,其与虢国墓地墓葬在随葬品和葬俗上比较接近,但在等级、墓葬方向、有无腰坑、壁龛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李家窑墓葬属于“居葬合一”,而虢国墓地则较为单纯。李家窑墓主可能以手工业者居多,不少应是殷遗民。河南大学教授张立东认为,虢始封于先周时期,存续约400年,形成西虢、东虢、大虢、小虢等政体。西虢初封于周原附近,为文王弟虢叔封地;东虢位于河南荥阳,为虢仲封国,两周之际被郑所灭。三门峡之“大虢”是由西虢在两周之际东迁,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小虢为西虢留居故地的支庶,春秋初为秦所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英杰比较秦公簋和虢季子白盘文字体势,对虢季子白盘的年代进行了探讨。吉林大学博士刘勇江检讨了虢季子白盘年代携王说,认为虢盘非携王十二年器,北白鹅墓地新出资料尚不能作为否定虢盘宣王十二年说的绝对证据。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研究员李清丽认为虢国墓地M2001墓主“虢季”是春秋早期重获卿士职位的虢公忌父,M2009墓主“虢仲”是“立王子余臣于携”的虢公翰。上海大学博士张玉行认为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墓主虢仲与虢季子白为一人,即虢公翰,三门峡虢国墓地当为虢季氏的家族墓地。南开大学博士臧志晗认为虢国墓地M2009墓主虢仲为虢公翰,M2001墓主虢季为虢公忌父。与M2009异穴合葬的虢姜墓略晚于M2009,为虢仲后娶之妻,虢仲元配为虢妀。虢仲婚姻对象的前后变化反映出春秋初期周王室试图用婚姻牵制重要诸侯国、重建自身地位。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李治中结合公臣簋、柞伯鼎、敔簋等器铭,认为虢仲应于厉王十三年十月之后获封虢国;结合扶风强家村出土的师丞家族器,认为虢仲属于师丞家族,虢仲与师望为兄弟,生活年代上可至懿、孝王时期;虢仲、虢季、虢宣公子白为相继的虢国国君,子白主要生活在厉王时期。上海大学教授宁镇疆对虢季子白盘铭文的“先行”和“王嘉子白义”的“义”重新解读,认为“先行”指军功,“义”指“德”。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对虢太子徒戈与车斧铭文进行了讨论。郑州轻工业大学胡媛媛对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人形玉器进行了研究,认为复合型人形玉器数量最多,以璜、璋礼器最具地域特色,不仅具有神灵的功能,更是当时宗法礼仪的物化载体。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助理馆员胡辙对虢国墓地出土的背鸟蚕身龙形玉佩进行了分析。
两周城邑考古发现与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高梦玲介绍了姚河塬西周城址发现情况,城址功能分区明确,水网道路系统发达,为目前可确认的最西北的一处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主任徐良高从考古学角度观察了西周以都城为核心的王畿、封国、四夷政治地理结构,认为周文化在商统治范围基础上向西方、西北方、东北方、南方有所发展。西北大学教授梁云对宝鸡魏家崖遗址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该遗址基本可以确认为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潘明娟分析了西周初期都城营建情况,并比较了各封国的都城形态。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朱赟斌对《雅》诗关于筑城的记载进行了研究,认为周人修筑的城邑分王都和其他城邑两类,新建城邑的功用以军事或政治为主,但都强调文化功能。山西农业大学讲师邱海文认为儒家文献中都城营建理念在可信史料的佐证下,可以作为都城布局的可信材料。南开大学博士邓玉凯通过清华简《系年》关于卫国的相关记载,结合考古发现,认为淇水以南的高村镇和庙口镇之间北部地区,很可能是卫国初封都城所在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杨小兰依据近年郑州地区两周城址及外围聚落、墓地的考古发现,讨论了城址地望与变迁、早期城防及分布、城市规划等问题。
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王煜凡分享了陕西富平长春西周遗址的发掘收获与认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张鹏介绍了邯郸百家村、彭家寨墓群战国墓葬新发现,对邯郸赵墓的空间分布、丧葬制度、文化特征等有了新认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董文斌介绍了2023年至2024年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发掘收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周青以新近发现的湖北沙洋新村墓地M1完整揭露的一处战国时期南方楚地墓上夯土遗迹为线索,探讨了“墓祭”“寝祭”及其与先秦墓上建筑的关系等礼俗问题。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馆员方琦介绍了以梁带村芮国墓地为中心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根据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文献推测芮国在梁带村存在150年左右。
两周封国考古研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胜通过分析西周时期晋南地区诸侯国墓葬的考古资料,探讨了周文化与制度在该地区逐渐成为主流,各诸侯国墓葬制度趋于统一的过程。山东大学副研究员刘艳菲对鲁国棺椁装饰进行了研究,认为可分为甲组墓和乙组墓,鲁国与齐国、山东其他夷人国家的棺椁装饰都有差别。南昌大学副教授周博通过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车节铭文所载车行路线,结合西周金文材料、传世文献等,探讨了西周汝水通道。山东大学博士李凤翔从武王墩入手,探讨了如何辨识楚国棺椁等问题。
两周社会、文化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肖爱玲对东周郑国地缘政治活动进行了探讨,认为郑国历史可概括为“采邑—迁国—扩张—四战—衰亡”五阶段,东周郑国处于后四个阶段。武汉大学教授郑威分析了以汝颍流域和随枣走廊为区域中心的周代南土、楚人北疆的动态变化过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马保春重新审视了燕国始封地的地望,认为从金文等文献看应为“匽山”“匽水”,燕国国都北迁蓟城后,对应的燕山可能一起北移至蓟城以北的山地。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王沛从霸姬诸器铭文中涉及的两起诉讼案件出发,探讨了西周时期礼法结合问题,认为礼法结合在早期国家政权建构、夷夏交融及统一秩序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徐晓美慧通过金文“宗彝一肆”到“扬钟一肆”的变化,认为“宗彝”作为青铜器共名,不同时期其所指有显著差异,核心礼制用器和沟通人神方式的转变,反映出西周存在两次礼制变革。 (执笔:王龙霄 祝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