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以下简称“第九师白杨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毗邻哈萨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重要节点。第九师白杨市常住人口8万余人,辖区总面积4452平方公里,下辖10个团场91个连队,其中抵边连队35个,驻守着近300公里的中哈边境线,是兵团人均守护边境线最长的师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九师人忠诚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不懈奋斗,扎根一线、坚守岗位。这里戍边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禀赋鲜明,为兵团精神提供了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载体与叙事蓝本,是新时代鲜活的思政课堂。
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依托4处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博物馆(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4座团史馆,以“共享”为核心理念,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活教材”,将展馆空间拓展为“社会大课堂”,构建起覆盖全域、贯穿校社、融合文旅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体系,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筑牢爱国主义教育根基提供了生动范例,推动文化润疆和区域发展。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筑牢爱国主义教育根基”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联动:贯通“小课堂”与“大课堂”
“大思政课”之“大”,关键在于善用“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整合多方资源,打破场馆边界,构建起全域联动的育人网络。
延伸学校课堂。推动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各团史馆与中小学联动,常态化打造“行走的课堂”。通过组织学生来馆研学,举行升旗仪式、聆听老军垦讲述戍边历史与英模事迹、开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等,让青少年在亲身讲解中提升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通过“以讲促学、以学促行”的方式,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烈士的故事时,红色基因就在代际传承中焕发了新生。”一六一团中学教师张玉平说。
激活社会课堂。联动周边社区连队,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进连队”活动。流动展览、主题讲座、红色文艺表演轮番上演,把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团场发展历史、孙龙珍烈士事迹,直接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一件件文物“开口说话”,一个个故事催人奋进,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了历史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同时,与师团机关协同,组织党员干部赴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163团民兵边防哨所旧址、团史馆等场所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在参观展览、聆听讲解、重温誓词中,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纷纷表示要以老一辈的军垦战士为榜样,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串联实践课堂。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主动担当“串珠人”,将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与军垦英雄连、小白杨哨所、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以及一六一团草原、河谷等生态人文资源有机关联、串珠成链,精心打造“我为祖国守边防”“重走戍边路”等红色研学线路。不仅有效拓展了“大思政课”的实践场域,更成为第九师白杨市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
在“我为祖国守边防”主题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与孙龙珍民兵班共同完成边境巡逻任务。石河子大学师生在走完戍边路后表示,双脚踩在先辈们曾战斗过的土地上,真正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含义。
破壁:让文物成为思政“活教材”
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和最小干预原则,近年来,积极争取资金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修缮与防护工程,筑牢文物安全根基。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馆舍,走进人心?
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深入贯彻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教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运用兵团革命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开门办思政课为理念,创新展陈方式,活化育人载体。指导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引入多媒体设备与场景复原技术,重现孙龙珍生前居所、塔斯提战斗场景,成为讲述兵团屯垦戍边壮阔史诗的沉浸式“教材”。由孙龙珍民兵班女民兵担任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义务讲解员,她们以真情实感讲述历史,构成了“大思政课”师资的重要力量。“00后”民兵姜蕊表示:“我们不仅是讲解员,更是兵团精神的践行者。当游客看到我们训练、学习、戍边、巡逻,都对新时代戍边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支持指导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与第九师白杨市教育局、党校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馆藏文物转化为“大思政课”教学素材,融入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打造“流动博物馆”和“流动宣讲团”,将浓缩的展览内容与微型课堂送进校园、社区、连队、机关,送至师市各族职工群众身边。针对民兵群体,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团史馆等场馆开展专题教育,强化其“国土在我身后,人民在我身边”的使命认同与“兵”的责任担当,筑牢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的思想根基。
深耕:铸就思政教育“强引擎”
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邀请相关单位专业力量系统梳理自建师以来的屯垦戍边史料,对孙龙珍烈士家属、魏德友老人、梅莲医生、李琳医生等进行采访;同步指导各团场深入挖掘、梳理本团场的建团史、戍边史、奋斗史中蕴含的感人故事和时代精神。统筹推进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团史馆所承载历史信息的价值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核与教育意义,让文物在思政课堂“活起来”“会说话”。
吸引人才能打动人,打动人才能教育人。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积极争取资金优化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展览形式,融合图文展板、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多元手段,生动呈现英模事迹。联动小白杨哨所、万亩条田、扎根边陲的牧民毡房等实景资源,全景式展现“军警兵民”四位一体、守望相助、共守国土的鲜活戍边生态,犹如一部“一览无余的教科书”,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让思政课冒热气、接地气、有活力。
为突破时空壁垒,最大化释放文物育人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第九师白杨市文物局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域覆盖的宣传教育模式。系统梳理革命文物及老物件,精心制作“白杨时光博物馆”等系列化、主题化图文故事,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精准推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将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鲜活教材,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切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思想根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王煜淑 聂竞 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