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主旨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翔

8月19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河南洛阳开幕。与会专家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实践创新”“石窟寺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石窟寺保护管理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等专题,分享宝贵经验、交流真知灼见,凝聚国内外石窟寺文化遗产保护更广泛的共识。本版撷取论坛特邀报告,以飨读者。

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苏伯民:

“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新进展

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2019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安消防建设、文物数字化,以及游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批文物保护工程相继实施,累计完成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6处石窟本体保护修缮、崖体加固治理、环境整治提升、文物数字化、安消防建设等工程60余项,石窟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建成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一期、敦煌研究院安防指挥平台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16个省(区、市)的11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为这些遗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国内唯一的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投入使用,遗址保护物理仿真实验室已完成建设。

未来,敦煌研究院将以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石窟寺三大综合性保护工程为抓手,实施典型洞窟保护修复、危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栈道改造提升、洞窟门窗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在进一步提升三处石窟寺抵御复杂灾害影响能力的同时,持续完善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技术体系,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复杂病害治理能力和水平,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守护好石窟文物。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谷本亲伯:

石质文物保护的实用建议

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推动标准化研究是关键举措。针对岩石风化问题,需建立标准化岩石研究数据采集体系,通过长期观察掌握不同环境下岩石的变化规律。研究需覆盖天气、环境及各类岩石类型,收集足够数量样本,重点分析风化速率、耐久性、强度、密度、成分等关键指标。在中国,可以选取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西藏拉萨和陕西西安等地石窟等典型遗址作为样本采集点,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成果;加强多学科合作是提升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石质文物保护涉及多领域专业知识,需推动跨学科协同攻关,整合各方技术力量与研究资源,形成保护合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需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年轻人的语言培养力度,提升其国际沟通能力,打通人才培养渠道。

此外,还要在保持各遗址特性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成果共享。通过标准化建设、多学科协作、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机制完善,全面提升石质文物保护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刘汉龙:

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中的科技进展

岩土文物保护面临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诸多挑战,传统保护方法存在局限。如今,科技为文物保护传承带来新契机。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巡查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岩土文物病害的实时精准监测;3D打印、虚拟修复等创新手段,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科学路径;微生物防治等技术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文物病害抑制效果。实践应用中,以大足石刻保护为例,已完成全面3D激光扫描,1万余尊造像数据采集工作顺利推进;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建成投用,覆盖18大类70余项监测指标;多元数据建模与多场耦合分析,实现病害风险的科学预防;积极应用X光、三维显微镜等技术,为文物内部探测和虚拟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岩土文物保护,需构建创新工作体系。一是聚焦石刻修复技术前沿,推进微生物矿化修复技术、新材料等在保护场景中的应用;二是立足国际前沿与景区布局优化需求,探索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数字化及国际合作推广新路径;三是围绕“保、防、管、研、用”五大核心环节,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品融合传播。未来,应持续深化跨学科融合,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多学科协同、技术先进的保护框架与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保护效能,助力岩土文物实现长久留存与活态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龙淼:

石窟寺的保护管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如何更好地释放世界遗产,特别是石窟寺的潜力,以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应在石窟寺管理机制设计中明确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高质量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推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将绿色就业、科学创新、跨文化交流等理念纳入发展框架,同步对接经济可持续目标,建立环境保护评估机制,以遗产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以高质量创新驱动遗产管理和保护项目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运用数据手段支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深化石窟寺特性与保护规律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理念及实践,实现因地制宜保护,为相关区域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需构建多层次协同体系,加强本地与国际合作,促进专业交流、知识共享与全球协同;合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平衡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可持续遗产管理基础;完善治理机制与强化机构支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多方参与的包容性,配置充足资源支撑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工作,携手全球机构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助力文化遗产事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黎:

大足石刻小佛湾造像本体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着力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科技攻关,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实施多项石窟保护示范工程,在石窟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中国石窟寺保护理念历经长期发展,已由抢救性保护转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从过去单纯关注保护工程的模式,向科学研究贯穿全过程的模式发展;由只关注文物本体安全转向本体和文物环境综合保护的新阶段;从国内的石窟保护逐渐走上国际化的石窟保护之路。

以大足石刻小佛湾造像本体保护修复实践为例,我们在石窟保护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思考。首先,要重视前期勘察研究,充分了解病害特征、明确保护需求,同时将科学研究贯穿始终。其次,石窟保护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攻关优势。另外,石窟寺的保护理念是在保护实践中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要充分考虑文物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围绕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合理确定保护干预程度。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

牢记嘱托 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对标国际标准,突出保护第一,致力环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龙门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保护第一,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大保护”格局,包括管控历史风貌,修复文化景观;实施本体保护,提升科技水平;深化学术研究,挖掘遗产价值。二是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包括强化龙门石窟研究院的管理职能;厘清辖区政府、保护机构和旅游服务企业各自的职责权限;组建以市政府市长牵头的龙门石窟“大保护”联席会制度。三是有效利用,推动文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包括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文化产品。

下一步,龙门石窟研究院将紧紧围绕“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为高标准建好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高水平建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样板而主动作为、不懈奋斗。

(李翔/整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1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