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标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抚州地处赣抚平原,自唐宋以来就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载体,古村落在抚州地域分布广泛。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调查,至今抚州有135个古村落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流坑村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完整的建筑群成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部赣江支流的乌江之畔,始建于南唐,完整地保存了明嘉靖、万历年间形成的“七纵一横”的总体格局。七条东西向的巷道直对江岸,东建码头,西设望楼,既可接纳江风,又可防御外敌,岸边至今残存3个宽10余米、高20余级的石阶码头。村中现存明、清建筑及遗址297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清代民居建筑190处,戏台、书院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6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井、风雨亭、码头、古墓葬32处。古建筑及遗址总面积为67284平方米。同时,全村有匾额楹联682方。流坑传统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多为一层半楼式,一至三进。建筑装饰讲究,有砖、木、石“三雕”艺术及书法、彩绘、墨绘艺术等形式。
1997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流坑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21处古建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第一,让古村落留下来
争取资金,持续修缮国保建筑,让传统村落与村落中的古建筑相互依存。自2002年起,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流坑村古建筑开始持续得到保护,至今已完成189处国保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加强管理,筑牢古村安全基石。出台《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流坑古村管理保护办法》,建立“一巷一长”管理体系,每条巷道安排党员干部专人负责并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同时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加入古村保护行列。成立流坑专职消防队及微型消防站,建立古村电气火灾预警监控系统,消防栓铺设覆盖全村,完成秘阁校书祠等23处国保安防系统工程,在技防、物防与人防的有机结合下确保文物安全。
协同并进,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古建筑群、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流坑村还拥有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村民和相关部门都十分注重其传承保护。村民通过民俗展演、传统手工艺传承、在村小学办古村课堂等方式,让古村神韵继续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针对乡射遗乐(又称“流坑小吹会”)聘请专家制定五年保护计划,通过传承人培养,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和出版研究著作等措施进行保护。2008年,乡射遗乐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规划,让古村落美起来
2014年,乐安县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江西乐安流坑古村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损毁和拆除古建筑,同时在古村附近规划安置地建设新村,引导部分村民有序向新村搬迁。累计完成村民安置690余户、4500余人,目前仍有1600余人居住在古村核心保护区。这既解决了古村人口膨胀、无地建房的问题,又为古村保护开发提供有利空间。
为改善古村基础设施,陆续完成了流坑大桥、流坑古村旅游公路、古村管线入地、自来水安装、龙湖治理等项目工程。在保持原始风貌不变的基础上,乐安县分两期对流坑古村落文化风貌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非遗一条街、知县广场、龙湖沿岸绿化亮化、牛栏咖啡等。为保护古村周边自然环境,启动古樟林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和乌江两岸幸福河工程项目。
开拓业态,让古村落活起来
深度融合,推出“旅游+赛事”新模式。以千年古村为主体,依托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文旅设施等优质资源,开拓旅游业态,探索“旅游+”模式,把旅游和文化、体育、农业结合起来,成功举办流坑半程马拉松,以及“炫彩青春跑”“民族团结跑”“国际青年古村跑”等活动。推进“旅游+农业”深度融合,依托传统油茶、油菜、竹荪菇、双孢菇、蜜蜂养殖等,发展田园采摘、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耕体验等新型农旅产业,大力培育优质桑葚种植,建成流坑生态示范种植园,集观光、旅游、消费于一体,并引进桑葚加工产业链,推出桑果酒——状元佳酿,开发桑葚干、桑茶等“桑”品产业。开设特色农产品“线上推广+线下展示”销售模式旗舰店,有效推动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
多措并举,提升游览体验感。打造实景剧《流芳》,通过融合戏剧、舞蹈、杂技、非遗、跑酷等元素,生动演绎流坑科举、农耕、商贸、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其历史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整合闲置的国保、民房建筑,建成非遗文化体验馆、流坑村史馆、豆腐体验工坊等互动体验场馆。举办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深挖流坑科举、非遗、饮食等文化内涵,在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庆日推出“到文武状元家过大年”“状元文化节”“同心育樟”“品状元宴”等特色文化活动。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推出竹雕、蛋雕、葫芦雕、豆腐乳、红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商品和食品。2024年,流坑村吸引省内外游客达80余万人次。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研学写生基地。2023年建成江西省规模、硬件设施居全国前列的流坑写生基地,积极与各大高校、艺术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年均接待写生学员5万余人次,显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通过邀请艺术名家、专家学者前来举办讲座、研讨会和艺术展览等活动,提升研学写生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艺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合理布局,激活民宿产业发展活力。随着流坑知名度的提升,游客量稳步增长,激发了民宿酒店等旅游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流坑村已发展民宿28家,旅游酒店4家,其中状元及第、扶摇里、庐陵等民宿已达到精品标准,丰集写生酒店和元养酒店达到4星级酒店标准。
未来,流坑村将进一步完善游览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流坑和流坑养老基地项目建设,加快优势产业融合,构建古樟林——十里乌江——流坑古村——写生基地——民宿等综合运营体系,将流坑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研学写生于一体的全国知名、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抚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