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吉金光华——鲁川渝云贵桂青铜文化臻萃展”在青州博物馆开展,展期三个月。这是青州博物馆首次策划的青铜主题展览,也是首次大规模联合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的展览,深度探索联合策展模式,不仅推动了青州博物馆与西南地区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更是对青州博物馆策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展览缘起
2025年是青州苏埠屯商代墓群发掘六十周年。1965年,青州苏埠屯商代墓地清理出了4座墓葬,编号M1的大型墓是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商代墓葬,是山东省最为重要的商代遗址之一,正是在这座大墓中出土了铸有亚醜族族徽的亚醜铭文铜钺。
为庆祝青州苏埠屯商代墓群发掘六十周年,青州博物馆将2025年定义为青铜文化主题年,策划了两项青铜文化主题展览,“吉金光华——鲁川渝云贵桂青铜文化臻萃展”为其一,旨在以青铜器作为切入点,物现文明。
吉金光华,青铜鉴文明。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各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孕育出了灿若星辰的古代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览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展示海岱地区与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灿烂图景为主题,选取了各地区代表性的遗址,汇集山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家文博单位珍藏的184件(套)文物精品,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资料详尽的图文版面、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古老文明的历史风貌,彰显了西南各地社会面貌、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又呈现出本地区先民们多姿多彩、和谐共融的生活图景。实证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发展演变规律。
展览团队充分学习、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以此作为展览的理论依据,并整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首次展出了青州市刁庄墓地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鼎。2024年8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青州博物馆对刁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31座、窑址1座,出土文物包含铜、骨、石、瓷、陶、贝等多个种类,墓地年代分别属于春秋、战国、西汉、清到民国四个阶段,对研究青州地区葬俗和齐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由青州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共同主办,作为2023年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的延续,青州博物馆从本馆展陈特色出发,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本着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共融的原则,进行新的设计规划,形成新的展览框架。
展览框架
展览依照海岱地区、西南地区主要青铜文明的分布划分了海岱、川渝、云南、黔桂四个主要版块,每个版块又依据文明特征划分出了四川盆地、川西高原、滇中及滇西地区等地理单元,各地理单元在介绍其文明风貌的同时对单元内一些文化概念及遗存遗址做详细介绍,围绕叙述有针对性地配以文物实物,力求每一单元在叙事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达到最佳展示效果。
第一单元川渝地区青铜文明。自古以来,川渝地区便是中国西南连接华中、华东、华南、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区域的四川盆地、川西高原等地都发现了重要的青铜文化遗存,于商代晚期达到鼎盛;秦汉时期,随着本地传统文化与秦汉文明逐渐融合,青铜时代步入尾声。在与中原及周边地区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川渝地区的青铜文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并对其周边区域产生了深远的辐射和影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元。
考虑到此次山东地区的参展文物数量有限,所以并未单列单元,而是将其作为其中一个小节来处理,作为南北共鸣的一种呈现方式。川渝地区的青铜文明在中国青铜时代中独树一帜,展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位于山东地区的青铜文化也在循序发展,与川渝地区的青铜文明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东夷文化发源于古青州,分布在包括今天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东夷文化在古代一直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往来,对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商文化的东进,山东地区的商文化遗址增多,以容器为标志的商文化铜器开始出现,典型遗址如青州苏埠屯遗址、济南大辛庄遗址等,中原文化因素占据绝对优势。从部分出土青铜器的器型上看,山东和川渝地区都与中原等地有着联系与交往,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单元云南地区青铜文明。云南地处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的接合部,是我国的西南门户,也是连接中国与环印度洋区域的重要商贸、交通和文化枢纽。该地区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夏商之际,至西汉达到鼎盛,东汉早期逐渐消亡。其中,以滇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最集中,滇西、滇东南等其他区域出土的青铜器则各具特色。云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整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既是我国西南地区灿烂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典型代表。
第三单元黔桂地区青铜文明。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至迟在秦汉时期,巴蜀与南越之间便已有一条商贸通道,贵州和广西便是其重要途经地。近几十年来,两地陆续发现了大量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其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至战国秦汉时期达到发展高峰,出土青铜器不仅地域特色鲜明,更体现出中原及周边巴蜀、滇、楚、南越等文化的强烈影响,极具多元性和创新性。该地区更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连接海外的窗口,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审美、文化交流的认识。
形式特色
展览总体风格定位突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展览空间上依照总—分—总的逻辑关系进行布置,划分为序厅、川渝地区青铜文明单元、云南地区青铜文明单元以及黔桂地区青铜文明单元,并以尾厅融入华夏总结全篇。
形式设计本着为内容服务、加强内容表达效果的原则,划分静态及动态两个展示区。静态展示区注重图版、单元说明与配图相结合,通过各地区代表性遗存分布图、代表性文物分布图、同类型文物分布图等,以更加直观的呈现形式做好文物背景知识的传达。在静态展示区中穿插设置动态展示区,播放多媒体资料片,以富有表现力的视频短片介绍西南地区的各主要文化区的青铜器面貌,在较为放松的环境中丰富观众对展览的记忆点以及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认同感。
设计元素突出亚醜钺、三星堆文化独特的抽象化、符号化特点,将其融入展厅的设计语言中,从材质到形态,其符号语汇的深层结构,暗含了青铜文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
以亚醜钺、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李家山牛虎铜案等仿制品及其放大版模型搭建的互动打卡空间,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与体验性。展览配套推出了全新的VR虚拟体验考古发掘,作为观众看展之余的休闲、文物展品的补充。
在展厅出口设置有专属的文创产品展示区,展示以青铜文明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实现展览文化内涵的延伸,满足观众将文化随身携带的愿景。
全区域覆盖式宣传模式
展览首次采用全区域覆盖式宣传模式,从博物馆广场的金面具造型到进馆平台的道旗、馆区内地标引导、重点区域悬挂海报等,充分营造展览的氛围,烘托观展气氛。同时,与场馆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形式,实现了观展路线的有效引导。
青州博物馆充分考虑受众年轻化的参观需求,为此次展览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推广计划,不仅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全平台宣传,还与省、市多家电视媒体合作。青州电视台从展厅进入施工、布展阶段就进行跟踪报道,山东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专题报道,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东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巡馆记》制作了两期专题节目,向山东地区的观众全面介绍该展览。结合青州地区历史文化达人众多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网络传播力,制作优质文案,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青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