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隆德博物馆藏青铜鹤嘴斧研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隋缘 夏福德 刘世友

鹤嘴斧是东周时期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中西部广泛流行的一类器物,中部有凸出的圆形或椭圆形銎孔,一端稍尖,另一端为扁刃,扁刃部分具备斧的功能,而稍尖的一端形似鹤嘴,因而得名鹤嘴斧。已有学者结合鹤嘴斧銎孔两端形态特征,对鹤嘴斧进行再定义。鉴于隆德博物馆新近征集的青铜鹤嘴斧类型丰富多样,本文拟采用广义的鹤嘴斧概念,将一端呈鹤嘴状、另一端为斧状,以及两端均为斧状的鹤嘴斧均纳入讨论对象。这批新征集的青铜鹤嘴斧既具有以往器类的共性,又展现出了一些新的器型与特点。现介绍如下,并就相关材料谈一些粗浅认识。

形制

隆德博物馆新征集青铜鹤嘴斧共七件。依据銎孔两端器身形态差异,可分为四型。

A型 2件。器身两端平直,一端为鹤嘴状,一端为斧状。依据銎孔、背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二亚型。

Aa型 1件。椭圆形銎孔,背部呈斧状,扁刃。Z2534(图1),銎部上端微凸出于器身,下端有一短环状凸起,一端扁刃为斧,另一端尖圆呈鹤嘴状。器身通长18厘米,銎孔宽3厘米,重0.2千克。

Ab型 1件。圆形銎孔,外鼓明显,背部呈宽扁刃。Z2536(图2),銎孔上下两端均凸出器身,一端刃部扁平,中部起脊,刃口较薄且锋利,另一端呈鹤嘴状。器身通长14厘米,銎孔宽2.5厘米,重0.08千克。

B型 1件。背部呈斧状扁刃,銎孔前端无锋利刃口。Z2535(图3),椭圆形銎孔,略外鼓,背部扁刃为斧,銎孔前端刃部呈舌状,刃口较薄。器身长11厘米,銎孔宽2厘米,重0.08千克。

C型 3件。两端扁刃。依据銎孔两端刃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亚型。

Ca型 1件。刃部两端平直较厚。Z2537(图4),椭圆形銎孔,銎孔上下微凸出于器身,两端均呈扁平斧状。器身长12厘米,銎孔宽2厘米,重0.1千克。

Cb型 2件。刃部两端略下垂,刃部较薄,刃口扁平。Z2538(图5),椭圆形銎孔,上部微凸出于器身,刃部两端呈扁平斧状。器身长8厘米,銎孔宽1厘米,重0.03千克。Z2539(图6),椭圆形銎孔,銎孔上部略高于器身,銎孔外侧存在近方形凸起,两侧刃部下垂,刃口扁平呈斧状。器身长8.5厘米,銎孔宽1厘米,重0.03千克。

D型 1件。銎部前端为宽扁刃,背部呈片状扁刃。Z2533(图7),椭圆形銎孔,两端狭长,均呈斧状,略向下内弧,背部一端扁刃为斧,銎孔前端刃部扁平。器身长20厘米,銎孔宽2.5厘米,重0.26千克。

年代

上述七件青铜鹤嘴斧系征集文物,无出土信息及共存关系,本文拟通过对比以往考古发现的同类器,初步推断它们的年代。

Aa型鹤嘴斧Z2534(图8-1)与宁夏固原彭堡于家庄M19∶4(图8-2)、彭阳县古城乡、中卫狼窝子坑M5∶27出土的鹤嘴斧形制相近,年代约为战国早中期。Ab型鹤嘴斧Z2536(图8-3)与固原沟口乡白草洼村BCW∶02(图8-4)形制相似,銎孔向外凸出鼓起,两端均平直,与鹤嘴斧早期形态演变特征相符,二者仅背部特征有所差异,可能是使用方式上的区别所致。因此Ab型鹤嘴斧Z2536年代约为战国早中期。

B型鹤嘴斧Z2535(图8-5)銎孔前端刃部较薄,且未见锋利刃口,较为接近标准形制的鹤嘴斧,与宁夏中卫狼窝子坑M3出土的有銎戈(图8-6)形制接近,属于有銎戈向标准形态鹤嘴斧的过渡阶段。杨建华先生认为甘宁地区在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早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鹤嘴斧。因此B型鹤嘴斧Z2535年代约为春秋晚期。

Ca型鹤嘴斧Z2537(图9-1)与杨郎马庄ⅡM18∶8(图9-2)、彭阳米沟C∶204所出同类型器物形制相近。马庄ⅡM18具有明确层位关系,发掘者认为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学界基本认可这一判断。故Ca型鹤嘴斧Z2537年代为战国晚期。

以往所见与Cb型鹤嘴斧相似者较少,隆德Z2538(图9-3)、Z2539仅见与郑庄∶01(图9-4)形制基本相同。杨守国等认为郑庄等彭阳县境内出土的其他北方系青铜器年代上限在春秋晚期,下限为战国中晚期。另有学者对宁夏境内出土青铜鹤嘴斧进行分期断代,将郑庄∶01年代界定于战国中期。鉴于Cb型鹤嘴斧两端略下垂,整体尺寸更小、重量更轻,故Z2538、Z2539的年代应略晚于郑庄∶01,二者年代定为战国晚期较为合理。

D型鹤嘴斧Z2533(图9-5)銎孔前端为宽扁刃,以往未曾有过发现。Z2533与杨郎马庄ⅡM18∶8相比,两端内弧程度加大,与张街村ZHJ∶03(图9-6)两端内弧程度相似,背部、銎孔形态相仿。因鹤嘴斧演变趋势为由两端平直向两端狭长、向下内弧发展,Z2533应与张街村ZHJ∶03年代相近或更晚,为战国晚期或更晚。

使用方式研究

学界目前对鹤嘴斧的功能属性主要有两种认识。持“兵器说”的学者从器物谱系角度出发,认为鹤嘴斧系由商周时期的管銎啄戈演变而来,因此对其功能有所继承,并将鹤嘴斧啄击性能的发展与骑兵作战方式的变革相结合;而主张“工具说”的学者则基于器物大小、形制特征,强调其在清理石块、寻找矿藏及加工骨木器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鉴于上述材料在斧部形制及器物数据等方面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证据,笔者拟结合材料与既往研究对鹤嘴斧的使用方式进行简要分析。现有研究已对鹤嘴斧啄部的功能展开针对性探讨,啄部主要用于向前挥砍时,利用坚硬而锐利的部位对铠甲实施击打,但关于斧部功能的系统分析尚存空白。一方面,斧部的存在可以增加打击动力,通过背部惯性维持斧头轨迹稳定,减少回弹风险。另一方面,参照斧形器的使用方式,推测鹤嘴斧斧部主要利用弧形刃部实施砍劈攻击。通过横向挥动,推测刃部的切割力可对肢体、颈部等人体无甲部位或盾牌等木制器械造成大面积切割。这一攻击模式与啄部的垂直破甲功能形成战术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批公布的鹤嘴斧材料中,Ab型鹤嘴斧Z2536背部呈宽扁刃,中部起脊,刃部锋利,与其他鹤嘴斧斧部形态存在差异。中部起脊的构造同样见于戈、镞、剑等兵器中,通过中部增加厚度,在受力时有助于更好地分散力量,减少变形风险。Z2536的刃部特征也有助于提升武器效能。刃部宽大适合横向挥砍,可造成大面积创伤,刃面扁平锋利,也有助于增强鹤嘴斧的杀伤力。Cb型鹤嘴斧Z2538、Z2539刃部扁平,体薄质轻,应已失去实用功能,专门用于随葬,是明器化的体现。D型鹤嘴斧Z2533器身整体较为厚重,不便于携带,杀伤力也有所减弱。

本次公布的隆德博物馆馆藏青铜鹤嘴斧部分器形为宁夏地区首见,充实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鹤嘴斧材料。希望有更多的鹤嘴斧信息早日公布,并辅以相应的科技检测分析,以促进此类器物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鹤嘴斧时空分布、使用方式及人群作战方式等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宁地区东周时期北方系青铜器的整合研究”(项目批准号:24CKG018)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第二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第三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文物管理所]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6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