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藏汉代玉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巧梅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玉器在承继战国的工艺与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玉材上,和田玉逐渐成为当时用玉原料的主角。器形品类大为增加,主要可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和日常及陈设用玉四大类。玉器装饰风格丰富多彩,灵动洒脱的造型和婉转流畅的线条相得益彰,浮雕、镂雕、阴刻、圆雕等多种技法运用自如,龙纹、凤纹、螭纹、谷纹、蒲纹等各类纹饰丰富多变。加上其蕴含的深厚的用玉思想,成就了玉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1200余件(套)玉器,现选择馆藏部分重要的汉代玉器,按照其品类分别给予介绍。

礼仪用玉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一组出土于山东荣成成山头酒棚遗址的祭祀礼仪用玉,包括1件双身龙纹玉璧、2件素面玉圭和1件谷纹玉璜。出土时玉璧位于中部,2件玉圭分别放置在玉璧两侧,玉璜位于玉璧上方。双身龙纹玉璧(图1),外径14.3厘米、好径3厘米、厚0.5厘米,出土时边缘略破损,已修复。玉质青绿色,有光泽。两面纹饰相同,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绹纹间隔。内区饰蒲纹,外区饰三组变形的双身夔龙纹,龙面部的细节均省略,仅见龙身、龙角及龙肢,线条简练。双身龙纹玉璧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至汉代,但此种简化双身龙纹玉璧应为西汉时期出现。2件素面玉圭(图2)形制相同,长9.2厘米、宽2.4厘米,青玉质地,均尖首、折肩、平底。这类玉圭为汉代常见的礼仪用玉,在咸阳市秦都区汉昭帝平陵陵园、渭城区汉成帝延陵陵园等处都有出土。谷纹玉璜(图3)长20.8厘米、宽3.7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扁平体,扇形,边出宽脊,中心钻一单面孔。器两面浮雕谷纹,以阴刻线勾勒轮廓。类似的玉璜可见于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在酒棚遗址还出土了另一组祭祀礼仪用玉,由1件谷纹玉璧和2件素面玉圭组成。此外,在成山头上还发现了一些秦汉时期的遗址,包括亭阁建筑、立石、祭祀地、祠庙等。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头”“斗”音训通假,“成山斗”即成山头。在成山头上发现的秦汉时期遗址应是日主祠所在地,而上述两组玉器的出土位置为施祭的具体地点。根据器物的形制特征,以及与甘肃鸾亭山汉代祭祀遗址的对比,应为汉代祭祀遗存。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汉宣帝均到过成山。天汉三年(前98年)汉武帝“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计。还幸北地,祠常山,瘗玄玉。”太始三年(前94年),汉武帝“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汉宣帝“成山祠日,莱山祠月。”王永波先生根据玉器的年代,考证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组玉器属于汉武帝奉祀日主的遗物。这也是除了西汉帝陵附近以外,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帝王祭祀用玉。

丧葬用玉

汉代是中国丧葬用玉最发达的时期,体系完善,种类丰富。夏鼐先生认为,葬玉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丧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主要有四种:玉衣、玉塞、玉含和玉握”。

汉代玉琀蝉(图4),长5厘米、宽2.3厘米。1974年青岛城阳连城村汉墓出土,该墓考古发掘相关材料目前未见发表,同墓出土的还有陶壶、铜镜、玉塞、铜环、铜饰、铜钱、铁刀柄等。琀蝉玉质青色,吻部前凸,正面以阴刻线分出眼部、头颈及双翅,背面亦以阴刻线表现口部、腹部,造型简洁。在死者口中含以物品的习俗,最晚在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而口含玉石蝉形物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但多以蝉形佩饰来充当。目前所见真正意义上的蝉形口琀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则是在汉代。西汉早中期,琀的形式多样;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汉代玉琀由各种质地、形制发展定格为玉蝉。这可能与当时流行的升仙再生观念有关。《抱朴子·论仙》中记载:“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人死后从尸体中蜕解成仙,与蝉蜕相似。此外,蝉在当时也有高洁的象征,《史记》记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可见,以玉蝉为琀,应包含了蜕化成仙和品行高洁两种含义。

汉代玉塞一对(图5),长2.2厘米,1974年城阳连城村汉墓出土。青玉,表面有白色沁斑。四棱形柱体,上大下小,无纹饰。为汉代殓葬玉器九窍塞之一。玉塞在汉代普遍使用,从高等级的诸侯王墓到普通平民墓,常见有数量不等、材质不一的玉塞出土。这与当时流行的玉能使尸体不朽的观念有关,《抱朴子》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汉代玉猪握(图6),长10.2厘米、宽2.3厘米、高2.7厘米。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玉猪作伏卧状,双耳后伏,拱嘴翘鼻,眼睛、鼻孔略而未琢,前后蹄都屈收于腹下,短尾,臀部平齐,吻下及尾部各有一小孔。采用典型的“汉八刀”技法,简练而生动地雕琢出猪的耳、腿、尾、背。线条粗犷挺拔,刀工刚劲有力。类似的玉猪主要见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墓葬,如江苏省海州市网疃庄西汉墓葬、西安市北郊红旗机械厂基建工地东汉墓、河北省定县北庄汉墓等。死者手中握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至西汉时手握之物还没有固定,考古发现有手握香囊、木握、玉璜、玉觿等,东汉以后多以玉猪为握,渐成定制,应是以玉猪象征死者生前的富有或者可以给家族带来财富。

装饰用玉

汉代装饰用玉品类繁多,包括各类佩饰、带饰、剑饰等。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装饰用玉以玉剑饰为主。以玉饰剑,最早可见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的西周晚期玉茎铜芯铁剑。春秋时期的玉剑饰不常见,主要为剑首和剑格。战国玉剑饰的发展完备,开始出现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等一整套玉制品装饰的玉具剑。汉代是玉具剑的盛行时期,玉具剑既是佩剑者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也成为王公贵族间相互馈赠的重要礼物。

汉代谷纹玉剑首(图7),镶嵌在剑柄顶端,直径4.6厘米、高1.2厘米。青玉质,局部有浅褐色沁。呈扁圆形,正面纹饰分内、外两区,中心浮雕三股卷云纹,外区饰规整的谷纹,谷纹以阴刻线勾轮廓;背面光素无纹,中间有一圆形凹槽,外周钻有三个斜穿孔,以便于与剑柄相连。此种纹饰玉剑首在扬州市高邮天山乡神居山2号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处均有出土。

汉代谷纹玉剑璏(图8),又称为玉剑璲,是嵌于剑鞘外部,供剑穿挂于革带上的配件。长7厘米、宽2.3厘米、高1.2厘米。呈扁长方形,璏面平整,两侧阴刻弦纹为框,框内阴刻谷纹。下面有一长方形穿孔,供穿挂之用,内有铁剑残留的锈迹。该剑璏1978年出土于青岛城阳古庙汉墓二号墓中,在发掘简报中被称为“白玉带钩”。该墓还随葬有铁剑、五铢钱等;北部小室中有陶壶、茧形壶。从出土的器物特点看,墓葬时代应属东汉。该剑璏可为东汉玉剑璏形制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汉代勾连云纹玉剑珌(图9),又作玉剑摽,置于剑鞘末端。长5.2厘米、宽1.3厘米、高4.6厘米。玉质淡黄色,有褐色沁,一角略残。呈束腰梯形,两面纹饰相同,边缘以阴线刻出边框,内雕琢对称的方折勾连云纹。纳鞘处有三个孔,两侧小斜孔与中孔相通。这类勾连云纹在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后楼山1号墓、西安市北郊枣园南汉墓M1出土的玉剑珌上均可见。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兽面纹玉珌上,器身正面琢兽面纹,背面琢勾连云纹,通过两面纹饰的对比可知,背面的纹饰是由兽面纹变化而来,省略了兽面眼睛,再稍加变异处理。可见勾连云纹实际上是抽象变形的兽面纹,这种抽象变形的装饰手法是当时玉器上经常使用的基本手法之一。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玉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如山东荣成成山头酒棚遗址出土的祭祀礼仪用玉,是除了西汉帝陵附近以外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帝王祭祀用玉;城阳连城村汉墓出土的玉蝉与玉塞,其资料为首次发表;青岛城阳古庙汉墓出土的玉剑璏,对原发表材料有订正和补充作用。对馆藏汉代玉器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为汉代玉器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也可为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实证。 (作者单位:青岛市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4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