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线下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多元、自主、碎片化的学习需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下简称“秦陵博物院”)依托其独特的秦文化资源,针对观众高频咨询问题,创新推出“秦俑百题”项目(含《秦俑百题》手册及“秦俑百问微讲堂”线上课程),探索出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多媒介协同的博物馆教育新路径。本文旨在解析这一项目的实践逻辑、核心内容、传播模式及其教育价值。
项目缘起与核心目标:
回应公众需求,构建知识桥梁
需求洞察 秦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在长期讲解工作中,积累了观众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的150个高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公众认知的空白点和兴趣焦点。
目标定位 1.精准解惑:系统解答公众最关心的秦文化核心问题,消除认知误区;2.知识普及:将专业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3.模式创新:打破时空限制,提供灵活自主的非正式学习体验;4.兴趣激发:通过趣味问答形式,激发公众对秦文化的持续探索欲。
内容构建:问题导向,系统整合
项目核心内容围绕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三大主题,精心筛选并解答150个最具代表性的观众问题,构建了清晰的知识体系:1.秦始皇陵:聚焦陵墓宏大建制(如设计思想、封土结构)、营造技术奥秘(如地宫水银之谜、排水系统)、文化象征意义等,揭开“世界奇迹”背后的科学与文化;2.秦陵兵马俑:深入解析兵马俑的惊世发现过程、军阵布局的战略意图、兵器配备的实战细节、陶俑面部特征的个性化差异、精湛的制作工艺流程等,展现秦代军事制度、社会组织与陶塑艺术巅峰;3.秦陵铜车马:围绕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解读其精密的铸造技术、复杂的修复历程、蕴含的深刻象征意义(如帝王威仪、车舆制度),以及在古代科技史、艺术史上的卓越地位。
内容设计特点 1.真实问题驱动:所有问题均源于观众实际提问(如“兵马俑为何没有统帅?”“地宫水银是否真实存在?”“铜车马如何修复?”),确保内容紧贴公众需求;2.问答碎片化:采用独立问答形式,契合非正式学习的偶发性、碎片化特征,便于利用零散时间学习;3.权威通俗兼具:由博物院专业团队撰写,确保科学性、准确性,而且语言表述深入浅出,避免晦涩术语,实现专业知识的大众化转化;4.多学科融合:解答融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材料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提供立体认知。
多元传播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技术赋能体验
“秦俑百题”项目突破传统单向传播,构建了立体化、多渠道的融合传播矩阵。
《秦俑百题》手册实体知识载体 1.功能:作为经典科普读物,是讲解员、志愿者培训及导游提升的标准化教材,也是公众深度阅读的权威资料;2.价值:解决博物馆教育标准化教材缺乏问题,提升文旅服务质量的知识基础。
“秦俑百问微讲堂”线上阵地 1.形式创新:将手册内容转化为线上图文、音频课程,每期课程由两个问题组成。名称从“百题”(专家视角的知识汇总)到“百问”(观众视角的趣味传播),突出体现了博物馆教育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对话”,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破圈”的趋势;2.技术赋能:音频主导,解放双眼,适配通勤、家务等碎片化场景,打破时空限制。文字和377张高清图片,配合音频展示文物细节、考古现场、复原图示,弥补纯音频局限,强化视觉认知。线上多平台规律发布内容,形成稳定学习节奏,培养用户习惯,增强完成成就感;3.广泛触达:通过博物院官微、社教部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平台发布,并被耳朵里的博物馆、“学习强国”、陕西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等广泛转载,极大扩展了覆盖面。
中英文读书会深化线下互动 组织院内讲解员等围绕微讲堂内容进行深度研讨(中英文双语),促进知识内化、观点碰撞,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素养与双语传播能力,为国际化储备人才。
数字体验延伸 同步推出“全景兵马俑”等数字项目,提供“超越现场”的沉浸式体验,与微讲堂形成知识互补。
理念践行:非正式学习理念的实践契合
“秦俑百题”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高度契合非正式学习理念的核心特征:其一,自主学习导向。观众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或收听顺序,完全尊重个体认知差异和兴趣偏好;其二,生活情境嵌入。图文、音频形式完美融入通勤、家务等日常生活场景,使学习无处不在;其三,经验交互建构。线上评论区形成虚拟学习社区,促进观众间交流。线下读书会提供深度互动平台,体现知识的社会性协商。解说中巧妙关联现代生活经验(如将秦俑制作比作现代流水线),拉近历史距离,促进理解;其四,多元智能响应。整合听觉(音频)、视觉(图片/数字全景、文本/手册)多种感官通道,满足不同学习风格需求,提升知识记忆留存率。
成效与价值: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
“秦俑百题”项目构建了“问题收集—内容生产—多渠道传播—反馈优化—实体转化”的完整闭环,成效显著。
1.高效知识传播:精准解答公众疑问,成为获取秦陵秦俑知识的便捷、权威入口;2.深度用户体验: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感官体验极大提升了公众参与感和获得感;3.业务能力提升:为讲解员、志愿者、导游提供了标准化学习资源和培训依据,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4.模式可复制性:形成了可推广的博物馆非正式学习实践范式,其成功经验已延伸应用于秦陵博物院“‘秦’润童心 乐享文化——乡村儿童宣传讲解项目”“秦陵兵马俑云上课堂数字传播项目”等新项目。本年度上述两个项目还入选了文博社教百优案例,验证了其可持续性和扩展性;5.机构角色转型:项目是秦陵博物院从“文物保管研究机构”向主动作为的“文化传播引擎”转型的标志性实践。它重塑了内容生产模式(公众提问—专家回应)、技术应用路径(技术作为知识建构与联结工具)和教育价值(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讨论、可传播的“社会学习素材”)。
结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俑百题”项目,通过深度洞察公众需求、精心构建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创新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技术,成功实践了非正式学习理念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落地。它有效打破了博物馆教育的时空壁垒,将专业的秦文化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易获取、乐参与的生活化学习资源。该项目不仅提升了秦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其构建的“问题驱动、融合传播、闭环优化”模式,更为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履行教育职能、实现从“保管研究”向“文化传播”的转型,提供了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板。其生命力印证了非正式学习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让知识在自主探索中被激活,在生活场景中被应用,在文化传承中焕发永恒光彩。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