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而出 山西开化寺在北京宏恩观“重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方蕾 马梅洁

8月6日至9月21日,“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在北京中轴线北端的观中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展出。展览以数字科技为媒介,将山西高平开化寺这座我国现存唯一同时保留宋代木构建筑、彩画和壁画的千年古刹“搬”到了北京观众面前。

古建+古建

山西开化寺和北京宏恩观的时空“对话”

山西高平开化寺保留着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的完整遗存。北宋画匠郭发等人绘制的大殿壁画,内容之丰富、技法之高超、生活细节之精彩,堪称“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宋代佛教艺术及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宏恩观,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因地处元大都中轴线北起点的偏东北方向,被称为“龙尾之要”,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更名为宏恩观。

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打卡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后转身,一座名为“观中”的院落成为不少游客的歇脚地,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便藏身其中。步入古建,推开厚重的山门,即可从明清时期的北京一步“跨入”北宋年间的山西,时间与空间界限就此“消融”,开化寺壁画与宏恩观梁柱结构完美呼应,仿佛两个时代的建筑大师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艺术+科技

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破“壁”而出

展览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余年的研究成果,融合多家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技术领域机构的资源与智慧,结合多学科技术手段,让壁画破“壁”而出,“走”出开化寺,实现数字展示、交互感知、大众传播的完整链条。

数字化展示

展览运用数字艺术手段,突破以往建筑展览中常见的把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细部分开展示的模式,通过虚拟漫游等形式,为观众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探索一种“整体空间展示”的新方式,让观众在体验中理解古人的营造思想,亲眼看到古人想要表达却又难以实现的瑰丽奇观,让这些成为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空间体验。

展览现场,观众可佩戴VR眼镜,在长达23分钟的虚拟漫游体验中,跟随数字导览人“清宝”(清宝:北宋时期开化寺的住持,负责开化寺大殿主体修缮和壁画绘制的关键人物,其名字曾被刻于寺内石碑上)拾级而上,穿过山门,进入大殿,亲身“走”入古代画师用妙笔构建的宋朝精美时空,在跌宕起伏的壁画故事中感知只存在于古人想象中的理想景观,品味古人营造的整体空间意象。

交互化感知

本次展览通过多重数字交互技术,实现从“观看”到“体验”,为观众打造出具有记忆深度和情感温度的文化体验。触摸壁画,建筑彩绘复原模型即刻呈现。这些复原模型不仅再现了古代建筑的细节及相关技艺,更为观众提供分层次的深度解读,满足不同观众的知识需求。漫步展厅,观众脚下便会绽放出朵朵光影莲花。这些莲花会随观众移动轨迹次第绽放,完美复现壁画中步步生莲的意境。

在这里,观众得以用自然的方式,与千年前的匠心杰作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观众离开展厅时,带走的不仅是对壁画的视觉印象,更是一段与历史互动的珍贵记忆。

多元化周边

本次展览精心打造了多元化文创周边产品,如取自壁画《清凉图》局部所制冰箱贴,以当代微缩工艺再现了宋代壁画之神韵;壁画明信片以开化寺建筑中卷草纹样为设计灵感,青、绿、红三色叠晕,完美呈现宋代建筑的宏伟木构与色彩画结合的特点;浪人帆布包以开化寺壁画为设计灵感,A面为建筑壁画色彩复原图,宋代建筑的庄严与精致跃然眼前,B面为展览主视觉核心内容,即开化寺大殿中运用VR展现出的大千世界的景象。

通过这些古今结合的创意,观众不仅能“看”山西,更能把山西的韵味“带回家”,让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建筑与壁画以一种全新的、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纪念品,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

中轴线+

多重维度碰撞下的文化共生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构建了一个“空间+时间+技术”等多维度叠加的文化体验。空间维度上,连接了山西高平与北京中轴线两个地理坐标,更促成了三晋文化与京畿文化的深度对话,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图景。时间维度上,展览巧妙地架设起一座穿越千年的时空桥梁,北宋年间的营造智慧通过数字技术重现,让当代观众得以窥见当时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而现代的数字艺术又为这些古老遗存注入新的诠释,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双向奔赴,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技术维度上,它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观众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化身为宋朝时空旅行者,在技术的赋能下与历史人物对话。每一步互动,每一处光影,都彰显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当开化寺的千年壁画在宏恩观的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亦真亦幻”的观展体验让每位观众真切感受到历史从未远去,那些承载着先人智慧的文明瑰宝,始终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静静守候,等待着被当代人以新的视角重新发现,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以新的媒介重新传播。

(作者单位:人民文博)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5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