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创新服务 文化惠民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内蒙古博物院

自6月20日试运行开馆以来,内蒙古博物院以全新升级的展览、多元教育空间、特色文创业态、智慧化体验和全龄友好服务,迅速掀起参观热潮,成为市民和游客必“打卡”的文化新地标。截至8月26日,累计接待观众153万人次,同比增长56.81%,日均参观量2.6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观众3.6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服务提质升级,打造舒适体验。试运行期间,内蒙古博物院以观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六个渠道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开展满意度调查,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针对观众反映的停车难、休息区不足等问题,迅速落实改进措施:新增停车位91个,科学规划停车动线;在公共区域增设20组休息座椅,阶梯休息区额外配置100个布垫;持续推进周边路网畅通工作。每日闭馆后,博物院工作人员不断调试灯光、维护展品、优化细节,全力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院内丰富的文创产品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亮点,五个文创纪念品销售区推出4000余款产品,销售数量达到34.5万件,以文物元素为设计灵感的冰箱贴、配饰、毛绒挂件等,能玩、能用、能晒,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

加强安全管理,筑牢安全防线。面对观众的参观热情,内蒙古博物院加大安保力量,馆内外布设99个安保点位,配备203名安保人员,24小时定点值守和安全巡视。通过组建安全员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演练等措施,形成“发现问题—快速上报—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院召开“日清日结”安全例会,每天闭馆后梳理当日安全工作,研判潜在风险,部署次日工作。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观众安全参观提供了坚实保障。

增强文化供给,丰富暑期生活。为满足暑期文化需求,博物院开放时间延长至18∶00,“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成为外地游客参观的热门展览。博物院还推出了“彩练当空——明清颜色釉瓷器菁华展”和“古希腊之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展览期间,配套推出古希腊建筑、雕塑等美育课程,开展颜色釉面部彩绘、漆扇DIY等互动活动。“M想学堂”则聚焦非遗传承和文物修复推出两大系列课程,包括马鞍、服饰、马头琴、太阳花等四个主题课程,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内蒙古非遗文化。壁画修复、古籍保护、陶瓷修复等课程,通过“文保人员授课+修复体验”的教学模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博物院针对青少年还推出了“职业体验营”活动,学员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小小策展人、小小修复师,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文物知识、了解策展工作、练习讲解技巧、体验修复工艺。这种沉浸式教育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许多家长表示,活动结束后,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有的孩子还想长大后从事文博工作。

特殊群体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博物院始终致力于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多元的参观体验。在这里,无论是步履蹒跚的长者、需要辅助的残障人士,还是怀抱幼童的父母,都能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中,找到最舒适的参观体验。7月31日,博物院举办了“指尖的北疆 耳畔的历史”特殊观众体验活动,让视障、听障观众也在文化的浸润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收获知识与感动。新馆在陈列展览、设施设备、教育活动等方面全面升级,处处体现着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盲文文物标识牌清晰指引,文物仿品触摸区让历史可感可知,专属教育活动专区则为深度体验搭建了平台。

“N探空间”里的文物仿品触摸、有趣的文物拼图、虚拟电子蒙古象棋、男儿三艺感应系统等,都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多元的参观体验。“彩练当空——明清颜色釉瓷器菁华展”配套制作了盲文导览手册,视障观众可以结合手册,触摸瓷器仿品,并通过精心设计的颜色感受区,以触觉与联想感知瓷器颜色,此外还推出线上手语讲解,观众扫码就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观展障碍,让文化更有温度。一位参与活动的视障观众感慨:“通过触摸和讲解,我在心中描绘出了文物的模样,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内蒙古博物院将继续聚焦北疆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不断推出题材多样的临时展览,策划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打造各种消费体验场景和小而美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蒙古博物院)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