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日神信仰持续近千年
李禹阶在2025第4期《中原文化研究》撰文《良渚:史前中国罕见的自然主神崇拜神性政治体》认为:从世界文明史的演进来看,早期宗教在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政治结构的演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史前中国也不例外。在目前所发现的史前中国各文化区域中,大多数呈现出以祖先神为主神的原始宗教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却呈现出史前中国罕见的自然主神崇拜及其政治体组织,以及独特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当时的太湖周边区域中,良渚“古城”及核心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即“古国”阶段,但是仍有许多相隔较远的政治体还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日神信仰包含着观天测地、预告节气和维护氏族、部落传统道德和习惯法的功能,它既对良渚从事稻作农业的先民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价值,又有效提升了当时的首领兼巫师的权威,形成神权政治。这种神权政治通过精神信仰的方式维持着对良渚“古国”臣民的统治及对周边政治体的影响,形成了史前中国独特的社会治理制度模式。
城市中国的文明迭代
陈忠在2025年第3期《天津社会科学》撰文《“城市中国”的文明自觉——关于城市文明及其中国建构的文明批评史反思》认为:一部城市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集,没有文字、技术、制度、艺术、宗教等文明要素的聚集,城市无法生成,所谓城市将只是一个空间躯壳。另一方面,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史。文明以城市为关键节点、核心场域,离开了城市这个由具有多样功能与样态的人化空间构成的场域,文字、技术、制度、艺术、宗教等文明要素也将无以聚集并会失去交流平台、创新载体。建构城市中国,需要对乡土中国中与同时代不相符的行为、观念等进行调适与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面抛弃中华文明的乡土性。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不是一种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城市中国既是对乡土中国的时代更新,也是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属性的传承。乡土中国的诸多文化心理、文化特征将以新的形式在城市中国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