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点铁成金”的千年回响在当代焕发新生
——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展示、研究与传播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查丹妮

作为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修水承载着这位北宋文化巨匠的深厚文化基因——两宋时期修水黄氏家族进士多达48人,堂伯父黄庠“博学强记,超敏过人”的才名与“诗书传家”的门风,为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学理论、“侧险造势、长枪大戟”书法风格的形成埋下伏笔。

1985年建成的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既是这份文化遗产的集中收藏地,也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核心枢纽。馆内收藏的200余件黄庭坚书法碑刻、文献典籍中,1988年于修水县何市镇下田浦村出土的《徐纯中墓志铭》尤为珍贵,它不仅是黄庭坚楷书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更以“割股奉亲”的孝行记载与对表兄徐纯中“怀才未用”的惋惜,折射出宋代士人的伦理观念与黄庭坚的个人情志。近年来,纪念馆以“活化遗产、传承精神”为核心,通过多维展示、深度研究、立体传播等方式,将其诗学智慧、书法成就与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研究、可传承的文化资源,让“点铁成金”的千年回响在当代焕发新生。

以展为媒:多维场景活化黄庭坚文化内核

始终将“让文物说话、让理论可见”作为展示核心,纪念馆通过硬件升级与场景创新,将其诗学理论、书法艺术与修水地域文化基因融入展陈体系,构建起“文物+理论+场景”的立体化阐释空间。

在硬件优化方面,纪念馆聚焦文物保护与观赏体验的双重需求,实施陈展提升工程。一方面打通书法展厅与临时展厅的空间壁垒,增设恒温恒湿展柜,为《徐纯中墓志铭》《王纯中墓志铭》等珍品提供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的展示环境,让观众近距离观赏时,既能直观感受文物的艺术特征,也能通过志文中的家族叙事,理解其“士大夫处世不可俗”的精神坚守;另一方面,针对黄庭坚诗学与生活美学的关联,打造“黄庭坚兰文化展厅”与“香文化体验馆”,通过场景复原与互动装置,再现其“以诗寄情、以书载道”生活图景。

此外,还注重馆域联动,将展陈空间延伸至修水双井村的文化遗迹:通过导览线路串联“黄庭坚墓”“双井”“钓矶”摩崖石刻与纪念馆主馆,让观众在实地探访中感受黄庭坚的成长环境;在黄氏家族的故居遗址,体会“诗书传家”门风对其学养的滋养。这种“室内展陈+室外遗迹”的展示模式,让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文物、场景、地域环境感知的文化脉络。

以研为基:深度挖掘黄庭坚文化理论价值

作为黄庭坚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纪念馆以“文物保护—文献整理—理论创新”为研究链条,将其诗学理论、书法艺术及江西诗派的文化渊源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为展示与传播提供学术支撑,推动黄庭坚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文物保护与文献整理层面,将馆藏文物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重点开展两大工作。一是对《徐纯中墓志铭》等核心文物进行系统性保护与研究,通过高清扫描、拓片整理等,记录文物的书法特征与文本信息。例如,针对《徐纯中墓志铭》,研究团队不仅考证出墓主徐佖与黄庭坚的表亲关系,更从志文书法中梳理出黄庭坚元祐年间楷书“侧险造势”的演变轨迹,为研究其从“师古”到“自成一家”的过渡提供实证。二是推动文献典籍的编撰出版,2024年组织专业团队完成《黄庭坚书墓志铭两种》书法字帖与《黄庭坚诗文精选》的编辑工作:前者精选黄庭坚楷书代表作,附以书法风格解析,直观呈现其“融合《瘗鹤铭》洒脱与《兰亭序》灵动”的艺术特色;后者收录《登快阁》等诗词精华,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相关的诗句进行注释。

在理论创新层面,纪念馆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江西诗派的现代性转化”“黄庭坚书法与诗学的互文性”等核心议题展开专题研究。重点探讨两大方向:其一,深入剖析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学体系,研究黄庭坚“句法”“用典”“拗律”等理论如何推动中国诗歌向理性化、专业化发展,及其对南宋至明清诗歌创作模式的影响;其二,挖掘黄庭坚书法与诗学的内在关联,如“以书载道”的书法理念与江西诗派“以学为诗”的取向如何共同塑造宋代文人“技道合一”的追求,《诸上座帖》的“节奏张力”与诗作的“意境营造”是否存在艺术手法上的共通性。这种将“文物实证”与“理论阐释”结合的研究方式,使纪念馆逐步从单纯的收藏展示机构,转变为黄庭坚文化研究的学术型阵地。

以传为翼:立体传播拓展黄庭坚文化影响力

文化传承需“从娃娃抓起、向大众延伸、向世界开放”,纪念馆构建的“青少年筑基—公众普及—国际传播”立体传播网络,将黄庭坚的诗学智慧、书法艺术与“不俗”精神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文化活动。

在青少年教育领域,纪念馆以“馆校共建”为抓手,与修水48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孝廉文化课程”讲述黄氏家族的伦理观念与文人风骨,引导学生理解宋代士人的道德追求;“书法临习课程”以《黄庭坚书墓志铭两种》为教材,让孩子们在临摹中感受“侧险造势”的书法风格,同时讲解“学书需胸有圣哲之学”的理念,培养其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每年有超2万人次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纪念馆也因此成为修水中小学的“第二课堂”。

针对公众群体,纪念馆通过“展览+讲座”的形式推动文化普及。举办“全国‘黄庭坚奖’书法作品展”,吸引全国书法爱好者参与;开设“江西诗派学术讲座”,邀请专家讲解黄庭坚“点铁成金”理论的内涵、江西诗派的形成历程,让公众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国际传播层面,纪念馆以书法艺术为媒介,向世界展示黄庭坚文化与宋代文化的魅力。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一代宗师黄庭坚》国际宣传片,片中既呈现《诸上座帖》“草圣之后又一高峰”的艺术地位,也通过修水双井村的实景,讲述黄庭坚文化与地域的深厚关联;参与的“问道山谷——黄庭坚书法文献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等地进行巡展,通过书法碑刻、文献拓片与多媒体解读,让观众理解其“以书载道”精神以及宋代“尚意”美学的独特价值。

从1985年建馆之初的文物收藏,到如今“展示—研究—传播”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体系,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始终以“守护遗产、活化精神”为使命,不仅让《徐纯中墓志铭》《王纯中墓志铭》等文物得以妥善保存,更通过多维展示让黄庭坚的诗学与书法“活”起来,通过研究阐释让文化理论“深”下去,通过立体传播让千年精神“传”开来。实践中,黄庭坚“点铁成金”的创新智慧不再是书本中的历史概念,而是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作为黄庭坚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阐释者,纪念馆正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续写着这位文化巨匠的时代新篇。

(作者单位: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