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烟台市博物馆在配合莱州安邦君悦二期房地产项目建设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一座清代合葬墓,该墓南墓室东部壁龛内出土买地券一方。买地券为青砖质,略呈正方形,长31.5、宽31、厚5.4厘米。买地券正面平整光滑,刷有墨汁,券文以楷书自右向左朱书20列,全文398字,字迹保存相对较好,个别字漫漶不清。买地券正面券文录文如下:
维/大清国山东莱州府掖县仙化乡雄山社三甲,现在东坊住,祭官孝子/鸿恩、□等伏缘。/顕考例授修职郎,诰封奉政大夫,性善,王府君,享寿六十九岁,生于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辰时,卒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二日未时。自庵逝以来,/未卜茔地,夙夜忧思,不遑寝处,遂令日者,卜是高远,来去朝迎,/地占袭吉,地属掖县郊外坊北东北,宜坐甲山庚向,堪为宅兆。已备净/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兼彩帛信,于/皇天后土处,买龙子岗阴地一方,计地六亩,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元/武,上指天,下指黄泉,中分祖穴,立祖昭穆分葬,永为阴宅,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丞墓□,封步界畔,道路将□,齐整阡陌,致使千秋百载,永无殃/咎。若有干犯者,并令将军□长,缚付河伯,今备珠宝牲牢祭酒,/百味香新,共为信契,财地相交,各已分付,令工匠修茔,安厝已后,/永保全吉。/知见人岁主之神,月主之神,代保之神,日直符之神,/时直符之神,左邻人东王母,右邻人西王母,验地人白鹤仙,/书契人青衣童子。/故有邪气精者,不得干犯,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大清光绪卅三□十月十二日孝子鸿恩等立之。
买地券的起源和定义
买地券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期墓葬中的“簿土”或“陶田”模型,象征性地表达了生者期望死者在冥世保有土地的朴素观念。至东汉初期,买地券最终定型为具有特定宗教功能的冥界契约文书,现存最早券例为东汉建初六年的“武孟子男靡婴买地券”,该券内容接近真实的契约格式,明确记载墓地买卖双方、土地位置与四至界限、交易价格及“冢田”概念,并引入了神权认证。东汉中后期,铅质买地券普遍出现,文字更趋程式化,包含“买地”“券约”等固定用语,并显著融入了道教镇墓解谪的内容,其功能从象征土地所有权,发展为兼具向冥府购买墓地、确认阴间产权及驱邪镇墓的多重宗教目的。这种模拟契约的丧葬习俗自东汉定型后,一直沿袭至明清乃至近代。
买地券称谓历代不一,因时而异,早期又称“墓莂”“地券”“冥契”等。但“买地券”作为指代这类明器的通用专名,其文献记载首见于宋末元初周密居住临安癸辛街时撰写的《癸辛杂识》,现存实物中标明此名的最早例证为“北宋崇宁四年李宣义买地石券”。
买地券形制及券文内涵演变
买地券作丧葬文书,其质地多样,常见金属券、石券、玉券、砖券、瓦券、陶柱、木牍等,记录亡者向鬼神“购买”墓地的虚拟契约。券文形式或刻或书写,常见书写方式有墨书和朱书,有的刻字后再填朱。石质及砖质买地券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木牍买地券形状各异,铅券的形状和大小不一。
买地券的券文内涵从东汉至宋代经历了显著变化:东汉时期以厌镇鬼神为核心,通过模拟土地买卖契约确保亡魂阴间归所,并断绝生死交通,防止亡魂侵扰生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保障墓地所有权这一主题,南朝开始受新天师道影响,券文道教色彩浓厚但其核心内容未变。隋唐五代时期风水信仰流行,券文开始出现对风水的描写,至宋代发生根本性转变,风水荫佑成为主体内容,券文详述墓地形势,并强调其庇佑子孙富贵昌盛的功能,而厌镇鬼神退居次要地位。宋代买地券描写墓地风水及其给子孙带来福祉的写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它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土地兼并激烈的情况,同时也与古人的道教鬼神崇拜有关。买地券被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证券随葬在墓内,使得死者在阴世有所凭恃,以保证对墓地的所有权不被侵犯,保障其在冥界的生活和安宁,同时起到辟邪镇墓,护佑死者的作用。
王府君买地券考释
王府君买地券出土于南侧墓室壁龛内,该墓南北墓室东侧均设壁龛,北侧被破坏,南侧保存完整,壁龛用砖雕成门楼屋檐状,左右青砖立柱上有浮雕对联“秀水来龙脉,明山配虎沙”,横联“佳城”,左右门簪浮雕“寿”字,字体均填涂蓝色颜料。壁龛内出土锡灯盏、酱釉瓷罐、买地券,墓主人头部位置出土有铜冠顶、银簪,胸部出土铜扣、铜钱等。
券文内容及墓主信息 券文载墓主为掖县仙化乡雄山社三甲人氏,居东坊,性善,王姓,例授修职郎(正八品文散阶)、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虚衔),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孝子鸿恩等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为其建穴立券,购“掖县郊外坊北东北”墓地,风水坐向为“甲山庚向”,虚拟地价“净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四至沿用道教神灵“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见证者含“东王母、西王母、白鹤仙”等神祇,文末以道教咒语“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结束。据此该墓葬的年代为光绪三十三年。券文内容遵循宋代以来形成的固定范本格式,从右向左竖排书写。开头为“维某年月日”,主体包含墓主信息、买地详情、见证神祇、祝福语及道教咒语等。其中,墓主籍贯“仙化乡雄山社三甲”与《掖县旧志集》所载清代掖县“七乡八十三社”的基层治理体系相符,孝子鸿恩等立券、墓地选址“坊北东北”及风水坐向“甲山庚向”与实际发掘情况比对确认基本属实。而虚拟地价、计地六亩的范围描述及神祇见证等内容则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和程式化特征,反映了此类文书的普遍属性。不同地区的买地券在细节上虽有差异,但核心结构基本一致,体现了丧葬文化的共性与地域特色。
道教信仰的渗透 王府君买地券中掺杂了清代道教对丧葬文化的影响。券文以朱砂楷书书写,模仿道教“丹书铁券”的符契形式,赋予阴间契约神圣合法性。构建了三重神权体系:四至守护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墓地管理神“丘丞墓□”“道路将□”及执法神“女青使者”,将人间官制镜像投射至阴间,形成以神祇层级化、职能分权化为特征的墓地治理模式。券尾咒语更是以“邪气精者不得干犯”“缚付河伯”“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等威慑性条文,直接依托道教敕令法术用以镇墓驱邪。而证人则引入“东王母、西王母”等道教仙人,进一步将民间丧葬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监督之下。
文本特征 王府君买地券的券文以朱砂楷书竖排书写,字体工整端严。方正稳健的笔画反映了清代民间通行的书法基础,而选用朱砂则契合了道教以丹书沟通幽冥,赋予文书神圣效力的信仰需求。然而,券文中存在个别字体漫漶及缺漏现象,如祭官孝子鸿恩后一字漫漶,释读不清,此外丘丞墓 、道路将 、将军 长以及光绪卅三 等缺字,□内为据宋代以来同类买地券常见文本格式推定而来。这些疏漏可能与书写者的具体操作有关。结合鲁西奇对买地券书写传承的研究,此类文书多依赖相对封闭的口传与抄本模式流传,固定的套语得以保存,但在需要填写具体信息,如日期、特定职衔名称时,书写者可能因对文本理解不足、书写习惯或疏忽而出现遗漏。王府君券上的这些缺字现象,为我们观察晚清时期此类民间丧葬文书的实际制作过程和书写者状态提供了一个具体案例。
结语
王府君买地券作为莱州晚清丧葬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以朱砂书写于青砖上的券文,在潮湿的地下环境中历经百余年仍保存近400字清晰文本,较为少见。此券不仅延续了冥界契约传统,更折射出清代基层社会的信仰结构——以道教神权为框架,融入风水堪舆术,服务于家族伦理的彼岸建构。它揭示了买地券的核心功能:通过虚拟契约确立冥界秩序,护佑亡者并荫庇子孙。这件保存完好的朱砂砖券,为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土地观念、幽冥信仰及民间术士群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作者单位:烟台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