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豫章书院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名儒罗从彦,弘扬儒家理学而建。因清康熙帝御赐“章水文渊”四字匾额而闻名于世,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是江西儒家理学的发展传播中心之一,在江西古代书院史、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豫章书院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南宋理学背景下的创建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一座青砖黛瓦的书院悄然在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矗立,这便是后来名扬天下的豫章书院。其创立者李燔,师承理学巨擘朱熹,为纪念先师朱熹的师祖——理学家罗从彦(号豫章先生),在此地兴建书院。书院以“豫章”为名,既取自罗从彦之号,亦因南昌古称“豫章”,寓意学术传承与地域精神的交融。
元明时期的管控与沉寂 元代,统治者将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加强控制和扶植的政策。朝廷不仅直接创办或修复书院,还对私人或民办的书院逐步加强了控制。要求书院山长由官府委派,选任主讲教学内容须贴合科举,渐失学术自由,沦为科举附庸,从而造成了元代书院逐步官学化。
明初至中期,因朝廷政策不明,致使明建国初百年间,豫章书院因缺乏资助,院舍日渐破败,长期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嘉靖年间略有恢复。
明后期又遭劫难,万历三年(1575年),首辅张居正下令禁毁书院,豫章书院匾额被拆,藏书散佚。后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驯修缮,改祀罗从彦等24位理学名家,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先贤祠)。天启五年(1625年),再遭宦官魏忠贤“毁书院”之祸,几近荒废。崇祯帝即位后各地书院才陆续得以恢复。
清代的兴复和繁盛 清初,朝廷对书院控制得很严。到康熙年间,伴随着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渐趋稳定,清廷对书院的态度也明显改观,豫章书院逐渐进入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江西巡抚宋荦将“豫章二十四先生祠”改名为“理学名贤祠”。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马如龙再次修葺祠庙并在祠右修建了书院,成为由巡抚直接掌管的省城书院。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白潢、督臣常鼎和学臣王思训倡捐,在旧址上倡捐重修书院。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亲题“章水文渊”匾额赐予书院,江西巡抚白潢主持镌刻悬挂,书院自此进入全盛期,成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的核心机构。
雍正、乾隆两朝则进一步强化豫章书院的官学性质,规范师资选拔与生徒考核,朝廷钦定其为省级书院和江西官学核心,奠定了其省内第一学府地位。乾隆年间豫章书院得到多次修葺,规模日益扩大。豫章书院依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讲堂、藏书楼。书院东西两侧分别为理学名贤祠和白王二公讲学处。
豫章书院在清道光及同治年间维持其规模,名师云集,藏书丰厚。光绪七年(1881年),江西巡抚李文敏在豫章书院觉斯堂右侧兴建孝廉书院,专课举人学业。
清末书院转型过渡到西学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席卷中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江西巡抚李兴锐将豫章书院改为江西省大学堂,引入算学、格致等新式课程,标志着其传统书院历史的终结。
近代转型与现代传承 清末至民国时期,江西大学堂又历经高等学堂、实业学堂、中等工业学堂、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第一种工业学校、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等。新中国成立后,合并于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第一所工科大学。1958年在这里办过洪都大学,1962年原址改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2025年,南昌市启动象湖豫章书院复建工程,书院依水而建,重现“章水文渊”之景。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南昌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书院制度与文化特色
完备的教学体系 乾隆七年(1742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制订了《豫章书院学约十则》与《豫章书院仪节十条》,从书院管理制度上确立了理学的地位。这些学规的实施使得豫章书院在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上都有了很大改进。《学约十则》强调立志向、明义利、立诚敬、敦实行、培仁心、严克治、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史、正文体等。《仪节十条》对书院的具体教学管理做了进一步规定。此学约不仅成为省内各书院仿照执行模本,而且对全国各地的书院都有一定的影响,也为书院成为著名书院奠定了制度基础。
理学传承与学术交流 豫章书院以传播程朱理学为核心,南宋时理学名家李燔、黄榦、饶鲁等大儒在此讲学。清代更成为江西学术思想交汇的中心,巡抚宋荦、阮元等官员曾亲临讲学,生徒中多人参与乾隆南巡召试并获优等。清代书院山长多为翰林退休官员或进士出身,如熊飞渭、彭元瑞等。
孝廉书院与举人教育 光绪七年(1881年),江西巡抚李文敏于豫章书院西侧旧考棚改建书院,因举人别称孝廉,名曰“孝廉堂”,又称“孝廉书院”,专为举人提供深造场所。此举弥补了科举体系中举人缺乏系统教育的短板,强调“孝廉”之名与德才并重的培养目标,呼应了清代后期教育改革的需求。
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和教育启示
豫章书院作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与白鹿洞书院共同构建了以理学为核心的学术网络。其御赐“章水文渊”匾额不仅象征皇权对文教的重视,也成为南昌深厚文化底蕴的标志。豫章书院的成功模式辐射南昌城乡,推动地方科举鼎盛,深刻塑造了南昌重文兴教的地域文化精神。据《中国书院辞典》统计,从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查考的书院共7300余所,其中江西数量最多,为989所,省会南昌为105所,占江西书院数的十分之一强。
豫章书院注重德才并育、考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书院学规首重“立德”,通过仪式化活动(诵经、祭祀)内化儒家伦理,以德领才。启示当代教育需超越分数技能,关注人格养成。践行“自学为主、讲会为辅”模式(晨自修、午质疑问难、晚札记),鼓励思辨交流,打破“师授生受”刻板范式,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思辨能力培养。
结语
豫章书院八百年的历史,既是江西文脉的缩影,也是中华书院文化的瑰宝。从南宋理学的传播到清代官学的鼎盛,从举人教育的补充到现代教育的转型,其始终承载着“章水文渊”的精神内核——尚崇理学、重视教化、德业兼修,至今熠熠生辉。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加强书院文化的研究阐释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教育创新性造化的积极探索。
(作者单位:南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