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个月修复,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古田会议》油画在广州重焕光彩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秋龙

“红色足迹《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成果展”近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展出。该展览聚焦《古田会议》油画修复与研究全过程,从古田记忆、科学探微、匠心修复、时代画卷等四个方面,呈现一场融汇材料科学、文物保护与历史解读的深度探索。

《古田会议》油画是古田会议纪念馆最为经典的标志性展品,也是弘扬传承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古田会议》油画由著名军旅画家何孔德所作,原作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74年,为筹建古田会议纪念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叶锡祚和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洪瑞生两人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何孔德教授指导下,用3个多月临摹了这幅长4.8米、宽2.8米的油画,并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序厅展出。古田山区环境湿度较高,长时间半户外展出导致整幅油画出现了严重霉变等现象,品质大为下降。为抢救性保护这幅红色艺术珍品,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借助广州、龙岩两市对口合作的契机,于2024年底共同启动《古田会议》油画修复研究项目。

此次油画修复工作,是科技与匠心的深度融合。为精准诊断画作状况,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28名师生组成的修复团队运用多项专业设备与检测技术:高精度多光谱成像清晰揭示过往重绘与修复痕迹,超景深显微镜细致观察绘画层结构与画布纤维,X射线荧光光谱精准识别颜料中的无机元素,激光拉曼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提供了有机颜料检测数据……这些技术协同发力,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诊断单”。

修复过程更显严谨与精细。团队将修复拆解为拆框运输、临时贴面加固、数据采集、清洗、填补、补色等19个步骤,历时7个月,每日坚持5至8小时精细作业,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采用有机溶剂凝胶技术,既精准控制表面涂层清洗范围,又避免溶剂渗透损伤画作;针对顽固油渍,创新运用牙科打磨机进行毫米级处理,成效显著;选用具有优异可逆性和抗老化性的Regalrez 1094合成树脂作为保护光油,有效延缓画作黄变,为画作提供长效守护。7个月的努力,不仅让画作重绽芳华,更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质感,为研究20世纪革命美术创作手法与材料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对照样本。

《古田会议》油画的成功修复,是古田会议纪念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结晶,也是广州、龙岩两市对口合作的重要成果和生动实践。展览还集中展出多幅同期革命历史题材油画。这些作品与《古田会议》油画共享相近时代背景、艺术语言与材料特征,共同构成中国革命视觉叙事的重要链条,让观众得以透过艺术,感受特殊历史阶段中创作者的集体风貌与精神追求。

(作者单位:古田会议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