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杉木园内,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栋办公楼主体包含邓小平办公地旧址、刘伯承办公地旧址、贺龙办公地旧址。近年来,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以“保护为本、传承为魂、体验为用”为核心原则,通过系统性保护修缮、红色文化深度挖掘及沉浸式教育模式创新,探索构建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范式。实践证明,这种“保护升级、价值内化、教育创新”的融合路径,使旧址成为新时代廉洁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的“立体课堂”,有效实现了革命历史从静态陈列到活态传承、革命精神从认知传递到行为转化的跨越,所形成的“缙云山经验”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及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科学复原与保护升级:
筑牢革命文物的保护根基
旧址保护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历史原真性为核心,平衡保护与利用。
基于历史原真性的科学复原:摒弃现代审美改造。坚持“最小干预”等原则,组建文保、建筑、党史专家团队,全面勘察建筑病害,针对木构磨损、地面破损、屋顶渗漏等问题,精准制定方案。修复过程强调传统工艺与材质:楼梯踏板采用同质硬木并以传统“企口拼接”工艺修复;磨损地面摒弃现代水泥,使用传统“三合土”铺设;屋顶瓦片排列角度严格还原历史状态。尤为关键的是微环境整体复原:现代LED路灯替换成建国初期特征的铸铁灯具;拆除不锈钢宣传栏,复原木质框体手写黑板露天宣传栏,张贴复刻的西南局政策公告、成渝铁路建设报道;在休憩区复原“茶摊读报”场景,使用当年群众家用的粗木桌、陶制茶碗等。通过路灯、宣传栏、茶摊等“日常化历史符号”,构建完整的20世纪50年代历史场域,避免现代元素造成的时空割裂,为沉浸式教育奠定“时空可信”基础,确保文物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真实性。
数字赋能革命文物可持续活化:以数字技术拓展保护与展示边界。以邓小平办公地旧址试点为例,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实物有限且脆弱的特点,采用“虚拟重构+虚实结合”方式,降低了本体的损耗。在“玻璃茶”场景,以4K投影结合影片《走向大西南》片段动态诠释“白开水精神”,替代文物反复展示;“人才培养”展区通过数字投影精细呈现黄荣昌木工工具、侯光炯土壤标本细节,有效避免实物因频繁参观导致老化,实现保护与展示双赢。数字技术拓展物理空间局限:观众触摸西南行政区划图,投影即时动态延伸展示成渝铁路建设路线,构建“主场景+延伸信息”的多层展览结构,使有限空间承载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互动叙事重构认知路径:突破传统单向输出。在“入党的心跳”场景,演员动情讲述入党故事,使信仰的力量具象可感;“白开水的故事”通过4K影像与交互问答,让观众主动思考、深刻感悟廉洁精神。数字技术构建了“感知历史细节—理解精神内涵—认同价值理念”的叙事闭环,赋予文物新的“说话”能力。
革命精神价值内化:
激活红色基因的传承动能
旧址突破单向传播局限,将革命精神深度融入空间场景与互动设计,通过分层引导与沉浸体验,推动价值内化与行为转化。
空间转化与分层教育引导:将旧址建筑空间系统转化为分类育人场域。党团组织在邓小平办公地旧址开展“模拟人才选拔”“重温入党誓词”,在历史场景中强化初心使命;企事业单位人员在“白开水精神”复原场景参与角色互动,深度体悟廉洁自律内涵;中小学生在西南局会议室复刻场景完成“粮票换算”“给先辈回信”等任务。这种基于受众特点的分层设计,使不同群体在建筑空间中找到共鸣点,有效实现从被动参观到主动参与、再到价值内化的转变。
共创实践与青少年精神培育: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创新教育形式。与朝阳小学共创“红苗剧团”:工作团队深度参与,基于史料为小学生定制15分钟短剧《星星之火》,聚焦19岁烈士丁佑君宁死不屈事迹,创新采用“双时空对话”叙事,引导学生思考“她为何坚守”。演出后,在“我心中的丁佑君”活动中,学生表达“要像丁姐姐一样做一个勇敢正义的人,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形成“团队共创—角色体悟—精神内化”的有效闭环。联合巴蜀常春藤小学打造低龄专属“护松育心”研学:学生身着复刻军装,观看情景剧《缙云山上的马尾松》,通过贺龙“宁绕路不砍树”的事迹体悟生态保护精神,实地探访缙云山马尾松,触摸松针、观察树纹,在讲解中理解“护树即守底线”的生态观,并制作“护树廉洁公约卡”,树立“节约纸张就是守护山林”的思想,实现“认知—体验—践行”的内化,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小切口传承大信仰”的范例。
符号化文创与廉洁教育生活化:依托旧址历史记忆,以“有限文物元素活化”为核心,设计“缙云清风”主题文创盒,延伸教育场域。“小平松果标本”取材于旧址内贺龙保护的马尾松果实,配套说明卡将“树木保护”与“原则坚守”结合,融合生态观与廉洁精神。此类文创使不可移动文物的精神内涵通过日常器物实现“活态”转化,达成廉洁教育“日用而不觉”的浸润效果。
构建三维沉浸式育人范式:旧址核心创新点在于构建“沉浸空间打造—情感互动引导—价值认同培育”三维一体育人范式。以《重回1950——缙云山上的红色记忆》沉浸式讲解为例。首先,严格依据档案复刻细节,拒绝商业化修饰,使建筑“历史肌理”成为直观教材。嵌入“任务触发点”激活参与,观众在西南局会议室参与“模拟政策讨论”,触摸复刻工具触发历史投影。其次,借助情感互动完成角色任务,引导观众化身“西南局政策宣传员”,在演员扮演的警卫员、农民等角色带领下完成基于历史事件而设计的任务,如整理“减租退押”诉求、传递剿匪“求助信”等,以“小人物视角+真实细节”拉近历史距离,促进自然共情。最后,价值认同与古今对照,提炼出旧址核心符号,如阐明贺龙护树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联系,推动观众从理解历史到对标当下,解决精神内化与践行难题。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启示
保护根基:科学复原保障历史真实性。沉浸式利用必须严格依托文物本体,坚持“不美化、不简化、不虚构”原则,守护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根本属性,此为活化前提。
活化路径:深度体验驱动价值内化。突破“展柜式”陈列,关键在于将文物空间转化为观众可进入、可参与、可互动的体验场。实践证明,从“一杯水”“一封信”“一棵树”等微观、具象的互动切入,比宏大叙事更能有效促进红色精神从认知到共鸣、内化直至行为转化的深化。
传承目标:价值贯通连接历史与当下。活化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还原历史,更是通过阐释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内在联系,实现“历史精神—当代实践”的贯通,使革命旧址从静态的历史见证升华为动态的未来指引。
革命旧址的核心价值在于历史保存与当代滋养的双重使命。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的创新实践表明:唯有坚守科学复原的底线确保历史真实,搭建深度体验的桥梁促进价值内化,锚定古今价值贯通的目标启迪当下行动,方能使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红色基因有效传下去,让旧址成为跨越时空、常育常新的活态红色教材,持续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中共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保护利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