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霭堂故居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马王庙街18号院,这座宅院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年历史。2014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历史名城研究所编制的《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强调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古城人文精神的传承,针对张霭堂故居提出“修缮后作为魏碑书法家张霭堂纪念馆,展示张霭堂事迹、书法作品以及大同的魏碑文化”,并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2016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决定接收张霭堂后人无偿捐出的所居房产,筹划建立张霭堂故居纪念馆。2017年该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023年改陈提升后再度开放。馆内基本陈列包括张霭堂生平事迹及书法艺术两大部分,展出张霭堂相关用品、文件、书法作品270余件(套),从人品、书品两个方面,阐释张霭堂先生的书法艺术价值和道德精神价值。
故居阐释的使命意义
在地属性突出
大同地区近现代历史名人、地方名人故居数量不多,张霭堂故居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且张霭堂的爱国事迹、阅历际遇以及在当时对魏碑书法的传习在本土极具传播意义。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名人故居相比,张霭堂故居的阐释离不开当时大同的社会环境与魏碑发展的历史基础。
化育作用典型
设立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就是以向公众宣示教育为主要目的,内部陈列展览的设计制作让古建筑内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具教育意义。张霭堂故居为传统的明清四合院建筑风格,二进院落,院内有正房、东西厢房、南房等,建筑风格古朴雅致,至此可一览老大同民居风貌。张霭堂自幼勤勉好学,青年时期开始创业经营,他爱国诚信、注重修身,并在魏碑书法方面颇有建树。
展览阐释的立体架构
如何打破生平事迹展陈的窠臼?——有关内容铺陈的考量
很多名人故居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能够代表一个时期内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大量的文化元素,已经形成较好的展览展示环境和资源。此次在保证故居的原真性基础上,展出了老照片、各种票据、聘书等与张霭堂经历、阅历相关的佐证内容,和他曾使用过的笔墨、书籍、家具等生活用品,以及存世的魏碑书法墨宝等展品,重点展品有“云锦章”外埠函、1954年张霭堂为九龙壁维修竣工撰写的碑记拓片、刘春霖书写中堂贺联、《祭祖母文稿》等,突出展示其诚信经营、爱国爱家、魏碑传承三大特点,旨在展现张霭堂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传承魏碑书法方面所做所为。展览依据建筑本体特征,设置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张霭堂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为张霭堂书法艺术,充分考虑建筑空间与展示主题呼应,带领观众先知其人,进而知其仁,从张霭堂的书法艺术,了解北魏时期平城魏碑在大同的发源及流变,尽可能全面地塑造张霭堂人品、书品兼备的形象。
整个展览分布于四个展室:一展室通过人民代表聘书、大同市商业局聘书、入党通知书等实物及其生前旧照,铺陈张霭堂的人生经历、家国情怀,反映张霭堂为人敦厚、诚信经营等优良品德及其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展室保持生活场景的原状陈列,铺陈碑拓、临帖、生活用品等,展示张霭堂长期研习魏碑以及在当时的生活起居;三、四展室陈列集中陈列张霭堂传习魏碑书法的诸多作品,既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家书,又有展示博大胸襟和革命情怀的毛主席诗词书作。
如何重构时代底色下的人物个性?——有关形式设计的布局
张霭堂生活的年代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时期,在对将要展出内容进行梳理后,进而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形式设计来丰富鲜活的人物个性,烘托人物张力,解构形式与内容的贴合。心系家国,诚信为本,文化熏陶……都是张霭堂传递给后世的信念感。在空间与形式上,需要打破四合院仿古建筑铺陈展览的特殊性和空间的局限性。
空间规划。东西并列式的两进院落,发掘现有建筑条件优势,逆时针观展动线。展厅内部依托房屋结构,展柜沿墙放置,通过创造不同的空间组合与器物组合,建立有展示逻辑、有情感主线的展示脉络。同时,运用柜内、柜外光源,烘托展示氛围;结合建筑自然光,选取适合展示氛围的窗帘。在服务配套方面,设置咨询室、母婴室、博物馆商店、游客休息区等,并在休息区摆放装饰魏碑书法字体的石凳,以增强展示内容的互动和延伸。
形式设计。采用大量的水墨山水、墨竹元素;色彩方面选用中国传统色系蜜合色为底色,以驼色和沉香色为主,画面淡雅沉稳,意图呈现知识分子的心境,同时营造古朴典雅的体验环境。设计版面还选取大量魏碑元素,应用于主题墙面、纱幔以及摆放的石凳,增强视觉辅助,凸显张霭堂的书法风格与特点及魏碑书法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魏碑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形式设计还体现出人文情怀,选取张霭堂书法与画作中的元素,与其他设计元素组合或搭配,蕴含了张霭堂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何兼顾参与式展览尝试?——有关情感连接的赓续
在策划张霭堂故居展览改陈的过程中,策展团队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与张霭堂后人一同探讨展览文本及展示动线,邀请张氏后人参与到展览布展当中。同时,在张霭堂后人鼎力支持下,广罗展品,展览新增了无偿捐赠的百余件藏品。这种参与式记忆唤醒的探索,让策展团队更加立体地了解到张霭堂的为人及书法功底,同时张氏后人对张霭堂的一次次回忆,也赋予张霭堂故居展陈以温度。另外,社会力量的支持功不可没,市档案馆提供了有关张霭堂从商期间相关材料的复印件,用以辅助展示,让观众能够真正走近张霭堂的点点滴滴,更近距离地感知张霭堂。
在展示张霭堂生平和书法造诣方面,利用短线性媒体——采访短片,将其后人、文化学者、魏碑书法艺术家等对张霭堂的生活经历与书法艺术的叙述剪辑为一部能够使观众更深入了解张霭堂的听觉型知识输出影像。
阐释策略的核心要义
近代建筑与当代语境
对于张霭堂故居这类建筑进行展览陈列,切入点和落脚点均不能避开建筑的时代与当下的阐释解读。展览以“回望—守望—希望”的思路讲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故事背后反映出的诚信经营与文化传承在当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此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当再一次梳理出展览的故事线,定好叙事语言基调,将参观者与主人公的视角重叠,建筑与语境自然引起了共鸣。
特定主题与社群吸引
魏碑作为展览主题的重要部分,策展团队将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魏碑书法爱好者确定为目标观众群,将讲好魏碑故事作为展览目标之一。魏碑源于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张霭堂常年研习魏碑书法,形成了自己率真、古拙、浑穆、尚神的书法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为文物单位、机关、学校、医院、影剧院书写碑记、牌匾、名称标识等。在展览场所的一方天地中,不仅能够观赏魏碑书法,亦可以体验魏碑活动。社教人员精心策划了“平城魏碑 ‘拓’步而来”系列活动,利用小型仿制石碑,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拓碑拓印。此外,还针对特定节日开展读书活动,如“九九重阳节”时,大同的小记者们怀揣崇敬探访张霭堂故居。
展示利用与价值存在
一座故居和几百件展品,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张霭堂如何由“小我”的微光折射出时代的气节与信仰。透物见史,从而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事见人,从而知晓其对文化的助推力。将张霭堂的事迹和书法艺术作为展览的关键信息展示出来,能够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大同人都在为城市的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同时,展陈不能仅限于展示,应当通过各种方式讲好故事,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得更远。因此,将张霭堂故居基本陈列进行了数字化全景采集,进行多维度展示。
此外,展览还依托大同作为北魏帝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张霭堂故居纪念馆展陈主题,选取北魏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载体——魏碑作为“北魏平城”系列文创研发的主题元素。文创产品种类包括:文件夹、笔袋、明信片、充电宝、帆布包、手机壳6种大众生活用品。
余论
地方名人故居展陈,一方面要厘清名人影响是否能以当代语境充分诠释,另一方面要界定名人故居与地方文化情结的价值建构是否清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作为展陈策划的主体,应当引导大众传承其中的核心和精华。作为专题性展览,着重考虑参观者在其中的情感体验、动线舒适、知识供给,等等,尽可能让不同类型的观众在此有获得感,又要围绕受众开展主题活动。此外,地方名人故居类展陈与博物馆展陈同样需要考虑无障碍性、传播性等展陈因素。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性的方式,促使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活态化延续。
(作者单位:大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