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韶山革命纪念地(以下简称韶山)依托厚重的革命文化,培育精品阵地讲解,打造“韶山下的思政课”、树立“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标杆、塑造“韶山红色文化创意”特色名片,构建了“传承—利用—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实现了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保护与开发、赓续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为革命文物资源的转化利用提供了实践范式。
资源禀赋与优势整合
近年来,韶山以全域视野和系统思维对红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零散的革命遗址、红色旧址、革命文物以及历史文献,以教育品牌为育人载体,日益形成“场域样板、互动特色、行走体验、沉浸延伸”的品牌矩阵,进而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宽领域的教育载体网络。在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广场等实体空间,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形成从具象感知和抽象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行动自觉的教育效果。
韶山作为毛泽东同志和一大批革命先辈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众多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场馆。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研学实践基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启蒙私塾旧址南岸、毛泽东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旧址毛氏宗祠、毛鉴公祠、毛震公祠、1959年回乡调研的松山一号楼等革命旧址;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藏有珍贵的毛泽东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来韶游客拓展理论知识、查阅历史典籍提供了有力信息;还有人民群众缅怀毛泽东同志,党员同志开展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的毛泽东广场;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纪念场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陈列馆,这些场馆形成了“革命历程展示—精神谱系传承—实践教育深化”的场域链条,进一步完善了“感知—认知—认同”的教育闭环。
品牌创新与认知迭代
筚路蓝缕、潜心深耕,铸造精品阵地讲解。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开放六十一年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上亿人次。在韶山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纪念场馆阵地讲解扛牢排头兵光荣使命,打造阵地讲解行业样板,以常态化阵地讲解挖掘特色藏品精神内核,通过分众化传播、跨界化协同、沉浸式体验与数字化赋能,实现了从传统红色教育向现代品牌的转型,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体系。
进入新时代,韶山馆推出分众设计、普惠服务,开展定时免费讲解、语音导览、志愿讲解等,年度平均为观众讲解1.2万余批次,纪念场馆及旧址共计接待观众980万人次。量与质的双提升,是韶山馆追求高质量阵地讲解的真实写照,为此,韶山馆充分发掘、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文物展品、展板史实、党史故事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强化对受众党史知识的普及。讲解员先后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专业组斩获佳绩,入选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组建的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体现了讲解队伍的专业水平。
因红而生、强强联动,打造“韶山下的思政课”精品。自2021年起,韶山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联合推出“韶山下的思政课”。“韶山下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通过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来韶实地研学,构建了“专家研究—博士研学—青少年参与”的知识生产共同体。用好革命纪念地文物旧址、展览、宣传讲解资源,以新视角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思政教育课程,已形成了60集的思政课视频,在“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播放,点击量上亿次。
几年来,“韶山下的思政课”已形成品牌效应,成功探索出了利用革命纪念地开展思政教育与党史研学融合的新途径,开创了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思政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韶山模式”,得到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关注与肯定,验证了“革命场域+学术资源+媒体矩阵”协同模式的有效性,开创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韶山范式”。
应势而红、多维融合,打造“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标杆。为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湖南省“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应运而生,自2023年5月起组织湖南全省中小学生到韶山革命纪念地开展研学。
韶山青少年研学突破学科边界,融合历史、伦理、美学等多维知识开展场景互动教学,侧重认知科学中“情境认知”的赋能;研学课件如“学伟人精神”系列课程设计充分考虑青少年认知发展特点,以“学榜样、悟精神、做传人”的递进逻辑,推动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落地;因地制宜,打造“行走的研学课堂”,利用毛泽东故居旧址周边空间开展移动教学,使红色旧址叙事与自然生态空间产生情感合力,取得教育实效,体现了“研—学—行”一体化的研学建构标准。
截至今年8月,“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共计接待研学学生346批、75.5万余人,研学授课21295堂,收到千余份(条)青少年留言。202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形成了红色研学的“韶山标准”。
应时而潮、沉浸延伸,塑造“韶山红色文化创意”双丰收新名片。2016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授予全国92家文创试点单位之一,成立韶山文博文化发展公司。随着《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出台,为韶山馆结合受众需求深挖馆藏资源指明了方向,推出一系列沉浸式红色文创作品,蹚出了一条具有韶山印记、红色标识、昂扬励志的展厅延伸新路,塑造了革命纪念地文化创意事业发展的“韶山新名片”。以青春品牌“奋斗吧少年”系列文创产品为例,该系列产品背景源于毛泽东同志奋斗的一生。产品突破单品思维,从大品类规划到单款细节,如对“奋斗少年”Logo进行精心设计,将钟表和拳头的元素融入Logo,钟表寓意分秒必争,拳头寓意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并与阵地讲解和研学实践进行融合,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沉浸式观展和文创体验中感受力量,把韶山的革命精神带回家,构建了“文创产品—数字互动—反馈迭代”的传播体系,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品牌价值与长效育人
从历史实证到价值认同:坚持让革命文物说话,强化阵地讲解鼓舞当下、关照未来的教育意义。韶山留存着大量的革命旧址和丰富的革命文物,在展厅和旧址内,坚持让无声的文物通过教育活动品牌掷地有声,在展厅、旧址等专属场域结合展线设置、场景营造,挖掘革命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革命精神等,坚持知识和情感双向传递,进一步增强代入感。以文物为载体,以受众为核心,从讲历史过渡到讲现实,从讲故事延伸到讲道理,在聆听讲解和互动发问的体验中,带领观众切身感受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和崇高风范,引发受众的内心触动。
从分层覆盖到生成合力:坚持“大、中、小”一体化,形成革命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为进一步做好革命文物宣传利用的后半篇文章,“韶山下的思政课”从首季以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为主要对象,发展为博士研究生与中学生、小学生、革命后代等多元主体的思政课宣传群体,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博士研究生到面临高考的莘莘学子,再到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发芽育苗阶段的小学生,与革命后代等共同开展思政课探讨、实地探访、课程录制,无不体现出以韶山革命纪念地特色合力推进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革命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从空间利用到生态建构:坚持全场域体验,树立革命历史叙事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研学新标志。在韶山教育品牌中“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由湖南省委高位推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主要负责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保障。在“红色研学展教互动”的文物利用体系课程中,形成了文物深度挖掘与趣味表达、知识性与触动性于一体的文物利用体系,充分利用毛泽东故居周边山水林田等开发农耕课堂、情景剧场等,进一步深化融合实践教学、探究课堂等课程体验,培养青少年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红色研学,底色是红,基础是研,重点在学,“行走的研学课堂”通过空间移动教学,激活了青少年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场所精神”,使革命历史叙事与自然生态空间形成跨学科、多维度的教育合力。
从文化传承到智慧升级: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凸显红色基因与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文创品牌的赓续。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文化创意发展为例,文创研发和宣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创意产品以革命精神为基石、红色文化为纽带。机器人销售与大模型构筑亦在逐步完善。
同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文创产品宣传和传播方面的立体矩阵,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建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数字场馆、韶山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等着力将创意产品、交互体验进行鲜活呈现,形成强大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将宣传教育的规律性与创意服务的目标性深度统一,构筑起以文化创意产品发挥资政育人、培根铸魂功能的“智慧枢纽”。
(本文作者系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