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策展手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白昊卉 张雪萌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色彩一直以来便是中国人用以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色彩记录在典籍里,也凝固在文物中,近年来围绕中国传统色彩主题的文物展不断推出,精彩纷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及国内20余家文博机构于7月至10月推出“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以“青色”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色彩概念为核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带领观众一窥古人的审美意趣,感受色彩美学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策展缘起与选题理念

中华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以五行哲学为经纬,将色彩升华为宇宙秩序的镜像。其中“青”以其独特的语义张力——涵盖蓝的天穹、绿的山水、黑的墨韵,成为最具东方意蕴的色谱。它从《周礼》“东方谓之青”的方位仪制中走来,于敦煌壁画的青金佛光、龙泉青瓷的梅子釉色,最终沉淀为文明基因中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诠释,这种融汇自然法则、社会礼序与心性追求的色彩体系,也为中华美学奠定了千年基调。

当世界的目光因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聚焦成都,策动“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化身为城市庆典的参与者、文明对话的发言人,让“运动的活力”与“色彩的静美”,实现一场双向奔赴。

策展逻辑与展品解读

展览序厅部分以介绍构成中国传统色彩基础的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为切入点,选取每种色彩代表性文物,自然引入“青色”这一展览主题。中国古代的青色涵盖了现代色彩中的蓝、绿等多种颜色,是中国特有的色彩词汇。

展览第一单元“蓝田日暖玉生烟”集中展示了以青色系矿石为原料的文物,包含青玉、翡翠、绿松石、青金石等多种材质。所选青玉类展品造型多样、用途各异,来自长沙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西汉蒲纹青玉璧,造型繁复优雅,工艺成熟精湛,显示出当时对于礼仪祭祀的重视;翡翠类文物则因其青翠欲滴、色泽盈透的外观,多为装饰与陈设,是人们审美意趣的集中体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御题诗翡翠福禄寿插屏,纹饰与造型都体现着当时社会所普遍追求的美好寓意;安徽博物院藏战国时期的镶嵌绿松石菱纹铜剑,数千年过去仍剑光凛然……以上种种青色系文物,或遵循仪礼典章,或题刻文人诗词、雕琢写意山水,均有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无不体现着社会生产水平与古人的精神寄托。

展览第二单元“雨过天青云破处”重点展示了包括青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瓷在内的多种瓷器以及精美剔透的琉璃器。在此部分,展览详述了青瓷的发展脉络,从雅意古朴的原始青瓷,到长沙窑、钧窑、景德镇窑等窑系日益成熟的瓷器,清晰可见不同窑口及工艺流派所呈现的独特青色审美风貌。其中长沙市博物馆藏“人生一世”题记瓷壶,更是以“人生一世,草生一秋”的豁达人生态度,令观众得见制作者精神世界一隅的同时,引发更多感悟。青花瓷是东方美学的代表,成都考古研究院藏元代玉壶春瓶,造型优美流畅,“苏麻离青”钴料的使用令上色更加自然,在洁白莹润的器身上尤为鲜明;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清代青花山水火锅拉近了古今距离,趣意横生,是青色运用于饮食生活中的生动体现。颜色釉瓷则充分呈现了青色概念下宽广多变的色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天蓝釉石榴尊、霁蓝双兽耳盖罐等展品为其中代表。在尤为引人注目的琉璃器展品中,湖南博物院藏工艺精巧的战国螺旋纹琉璃珠、西汉琉璃矛等展品,进一步丰富了本单元对于青色美感与内涵的诠释。

展览第三单元“世间无限丹青手”重点呈现传统织物服饰与青绿山水画两类文物展品作为青色的物质载体与艺术表现。织物类展品中,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清代淡青暗花缎绣花蝶大襟女褂以淡青色为基调,辅以暗花缎的织造工艺,清新淡雅,体现了清代服饰制造技术与装饰审美的时代特征。青绿山水画部分,重点展示了常熟博物馆藏清代苏孙瞻青绿山水卷,画风精细而工整,设色清丽雅致。古代文人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向往“天人合一”的隐逸生活,青绿山水画代表着山川自然,其不仅仅是以矿石原料描绘山河风光的创作技法,更是古时文人审美取向与精神世界的现实表达。

在展览尾厅“青出于蓝胜于蓝”部分,青色由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最为直观的印证。展览以蜀锦、蜀绣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示收尾,既是对中华民族“青色”这一传统色彩审美的回应,也是向观众展示,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汲古出新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强劲生命力。这种力量使青色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仍然能够与人们最为朴实的文化认同相和鸣。

策展亮点与展览特色

时空跨度:紧扣展览主题,明晰展览表达路径

纵观历史长河,古人对于青色的崇尚与热爱,跨越千年、纵横万里,均有着鲜明的体现。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的一抹青绿便已留下清晰的印记。此后数千年间,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青色作为核心视觉符号与美学传统,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渗入社会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追求。也正因如此,本次展览在展品选择上,汇集了来自国内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以宏大的时空维度、丰富的展品种类,力求让观众在有限的展厅之内,能够全面且直观地感受“青色”在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上的重要地位。在展览叙事上,则以青色为引线,串联起每一件展品,展示好、表达好文物背后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美学与史学:文物展品的双重维度

展览立足于“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这一核心主旨,展出的展品既要给予观众体会青色之美的审美感受,又要呈现其本身作为历史文物的史学价值。因此,展览在展品遴选上的另一原则是深刻把握住所选文物展品的双重属性——即兼具艺术审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不同时代瓷器釉色、造型的变化多彩,青金石、绿松石、翡翠等文物各自的独特意蕴以及材质的天然美感,青绿山水画中天然矿物原料呈现的瑰丽沉静……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青色系文物展品,在作为视觉美学典范的同时,也映射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与审美理想,使观众在文物载体的背后,得以看见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不同角度,更深入地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实现对“青色”所象征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更为立体、深刻的认知。

古今呼应:展览叙事结构对当代的启示

展览选择以中国传统色彩“青色”为叙述焦点,类型丰富的历史类文物展品是呈现展览所述文化主题的关键载体。在展览整体的结构设计中,以序厅引入中国古代“五色”色彩体系为起始,在引领观众欣赏过从古至今不同时期、地域、类型的青色系文物后,将观展的视线自然地过渡至当下,在展览结尾展示当今寄托着“青色”文化内涵与艺术精神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与蜀绣。通过展示具有地方代表性、能够充分引发观展人群的文化认同感的展品,展现“青色”这一传统色彩美学生生不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文化生命力,唤起观展者的精神共鸣,从而启发观众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与未来的传承意义。

策展余思与未来展望

青出金石间,韵随千载流。“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以“青色”为线索串联不同时代、材质、功能的文物,采用“物—技—艺”递进式叙事结构,让观众从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和审美体验。策展团队尝试突破传统时代编年或材质分类的方式,以色彩美学为核心构建展览逻辑,以期为主题性展览提供新的策展思路。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配套重大活动的文物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和文化国际传播的生动实践。通过“青色”这一独特视角,我们重新发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美学智慧。从远古玉器的温润内敛,到青瓷的素雅清新,再到青绿山水的意境深远……青色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色彩美学,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展览自开幕以来,参观人数持续攀升,尤其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群体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媒体报道覆盖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上话题讨论度稳步走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应,引发了公众对传统色彩文化的关注热潮。这种广泛的社会影响表明,当我们以创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专业的精神来策划展览时,古老的文物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传统文化就能与当代生活产生深刻共鸣。展览通过多感官体验、多维度阐释,让观众不仅“看见”,更能“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这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发挥,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体现。

展望未来,策展团队将持续深耕传统色彩美学探索之路,有序开展“中国传统五色体系”系列研究,夯实学术基础,继青色之后聚焦赤、黄、白、黑等不同色彩主题,不断推出更多富有创意、贴近生活的精品展览,将该系列展览打造成适合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让文物里的传统色彩,从历史流淌进当下,成为融通古今的新潮流。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