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内,一个名为“水下考古在中国”的专题陈列颇受关注,不久前摘得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作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重镇”之一,宁波有许多个“第一”:1998年,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在宁波成立;2014年10月,全国首个挂牌成立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中国港口博物馆也同期开馆,成为我国首个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但据了解,在东海区域一带,早先有百余艘水下古船被盗,偷盗者采用先进的抓斗工具,堂而皇之掠走了许多海底珍宝。他们的行为还不止于东海一带。甚至像“里斯本丸”号、太平轮这么有名的重要水下遗迹,也会被盗贼侵扰。这些行为,对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无疑会造成持续的影响。
我国有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悠久的航海史,海洋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及航运技术的局限,决定了过去沉船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沉船打捞成本较高,打捞技术人员少,管理难度大,偷盗隐蔽性强,再加上过去沿海居民海洋文物保护意识尚弱,相关部门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法规不健全,偷盗者才有了可乘之机。
据报道,2014年,“水下考古在中国”以首个水下考古全景式展览的姿态面世,十余年来,已累计吸引超500万人次参观。随着蓝色文明画卷不断铺展,大量新成果“出水”,去年展览焕新升级,新展开展仅6个月就接待观众超40万人次。可见,水下考古旅游潜力很大,水下考古事业前景可观。
那些沉船与航海遗迹等系列文物,共同勾勒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图景;那些海滨聚落与建筑、海防史迹与海塘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的底蕴所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在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当下,保护挖掘、展陈展示蓝色文明物件、物证,显得尤其重要。
部分区域水下文物虽已遭受较为严重毁损,但及时采取补救与保护措施仍具有必要性。随着我国各地海洋科技手段的增强,水下考古力量的加大,水下文物保护短板需要尽快补上。除了强化沿海居民文物意识、文物保护意识,引导渔民、船民及时提供捕捞上来的文物,还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水下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系统性梳理水下文物遗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载体保护好水下文物,让水下文物损毁、被盗的现象尽量少一些,乃至销声匿迹。
近年来,沿海省份文物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纲领,通过跨部门协作与技术赋能构建立体保护网络。例如,福建联合海警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水下文物执法协作平台,运用AI识别系统对闽江口沉船区实施24小时电子围栏监控;浙江省依托“海洋强省”战略实施东海海域文物普查,运用多波束声呐与载人深潜器对南宋沉船遗址实施常态化监测。这些实践标志着我国水下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向主动预防、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治理的重要转型。
每一艘古沉船,如同陆上的一座重要遗址。保护水下文物、保护海底文物,是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近海至远海,大量沉船遗址仍然存在风险,显示出我国涉海水下文物保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