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红旗勋章 一片赤诚丹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于莉莉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战史馆展厅里陈列着一枚红旗勋章。这枚奖章的档案卡全部为俄文标注,从档案卡的俄文翻译可获知奖章的主人从1932年至1940年间率领游击队在满洲里、松花江等地积极抗日,1942年至1945年间培训中国军官和士兵;受过5次伤;还有“远东第二前线侦察司令部副司令、少将索尔金”等字样。这枚红旗勋章的主人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曾在滇军和国民军中服役。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历任营长、团长、副师长等职,参加北伐战争,率部英勇作战,屡建战功。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中共中央派遣他赴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就读于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国际列宁学院。

“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回到祖国,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在日军铁蹄践踏的黑土地上,他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组织领导东北人民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指挥部队两次攻克安图县城、三打宁安,在大盘道、前刁翎、依兰城等地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在佳木斯地区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讨伐”进攻。

1939年春,东北抗日联军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日伪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加上政治诱降几乎让抗联部队陷于绝境。周保中审时度势调整部署,指挥各路军分别突出重围,摆脱困境。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境中遭受严重挫折,一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尽管如此,仍组织以小分队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活动。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虽然在严寒摧残和日寇“围剿”下,不少战友牺牲了,但余部仍然在与敌人顽强战斗。同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队陆续转移至苏联境内休整,并建立南、北两个野营进行整训。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至死不渝,彰显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1942年8月,周保中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在苏联期间继续率部坚持战斗。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抗联教导旅成立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保证了东北抗联部队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他在组织教导旅指战员开展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的同时,不断派出小部队回东北秘密开展侦查工作。从1941年到1945年,抗联教导旅累计派遣30余支小部队、300余人次返回东北进行侦查活动。回望退守苏联的历程,周保中感慨:“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这真挚的情感正源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源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周保中迅速指挥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进军东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周保中指挥东北抗联教导旅迅速接收东北12个地区57个战略据点,在各地清剿日伪残余力量,积极开展建党、建军、建政等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为八路军、新四军顺利进军东北,以及后期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红旗勋章是苏联的第一个勋章,是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年9月16日发布命令设立的,授予直接参加战斗而表现特别勇敢和英勇的俄罗斯联邦公民。勋章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以白色珐琅质为底色,佩有金质铸成铁锤与镰刀,再有两条金麦花穗围着红星,外层背景有图案“黑铁锤”与“黑镰刀”交叉、火把与红旗,旗上刻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是两条更大金麦花穗围着,徽章底部写:“CCCP”(苏联缩写)。此勋章由受勋者佩挂在左胸,附加绶带中“白”、左右两边为“红”。

1945年8月底即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之际,共有4位东北抗战将领荣获了苏联红旗勋章,其中之一是苏联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也称“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把红旗勋章授予外籍人士,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奖励,还代表苏联政府对中国抗日联军的高度认可。1986年,周保中夫人王一知将这枚红旗勋章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日月为鉴,山河为证。这枚红旗勋章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见证着中华民族壮烈的斗争历史,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十四年抗日战争中,以周保中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不朽丰碑,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作者单位:辽沈战役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