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600余年的开凿与营建,麦积山石窟除精美的彩塑壁画外,还存有一定数量的碑碣石刻。《法生造像碑》《麦积山佛龛铭并序碑》《四川制置使司给公田据碑》等都是麦积山石窟不可多得的碑刻,记录了麦积山洞窟的开凿历史、供养人信息及修缮保护情况;同时反映出瑞应寺的传承和演变,对揭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面貌、分期断代,确立麦积山在陇右地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地位有很高的价值。
但许多碑刻受麦积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在常年潮湿情况下,存在碑体风化、剥落、裂缝等病害,使大量碑面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辨认,严重影响了其历史信息的传承和研究。因此,对麦积山石窟碑刻文物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碑刻的分布及现状
麦积山石窟的碑碣石刻主要在洞窟内、瑞应寺及库房内。目前已发现整理的碑刻、石塔、砖塔、题刻等共计75(通)处,其中石刻碑45通,砖碑6通,石塔及塔铭5通,摩崖题刻19处。这些分布于麦积山崖壁间的碑碣题刻、瑞应寺遗存与洞窟内的造像和壁画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艺术空间。
其赋存方式有两种,一类为镶嵌碑刻。位于第4窟、第168窟入口,及瑞应寺大雄宝殿左右山墙、东配殿及天王殿左右山墙等位置。此类碑刻所处位置不受雨水的影响,崖体也无风化、开裂、潮湿等现象,有的还安装有钢丝防护网或玻璃隔挡,保存环境相对稳定。
另一类为单体碑刻。分为第133窟内、文物库房和露天保存。其中,于右任撰写对联碑刻时间较晚,保存相对完好。第168窟入口位置的《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有钢网防护设施,碑刻本身材质无劣化现象,保存状况稳定。瑞应寺《明重刻佛龛铭并序碑》,因露天放置,受雨水影响严重,碑首、碑身多处雨淋痕迹明显,伴有绿色苔藓生长,碑座表层岩石有风化现象,且存在进一步风化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整治。《麦积山图铭诗碑》虽嵌于瑞应寺大雄宝殿外山墙,但也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表面的风化痕迹十分明显,石材也变得疏松脆弱,部分字迹已经难以辨认,需加强保护。
洞窟内所藏石碑(第133窟),出现的病害较为复杂,主要有断裂、风化、起层、局部缺失等多种。
摩崖题刻“麦积山”“李师中题刻”等镌刻在砂砾岩上,由于质地粗糙,易风化,且长期裸露,受光照、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风化严重,题刻字迹模糊,不利于长期保存。
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
麦积山石窟现存碑、石刻及摩崖题刻,受本身材质及依附环境的影响,存在多种病害状况。
生物危害。碑刻的生物危害包括动物和微生物。麦积山处于林区,森林覆盖面大,动物种类多,其中鸟鼠类有燕雀、鼯鼠、猫头鹰、飞鹰等,其白天在林中觅食,夜晚便栖息于洞窟或瑞应寺院附近的房前屋后,第133窟碑刻可见明显抓痕、尿液和粪便危害。露天的碑刻《明重刻秦州麦积山佛龛铭并序碑》等,长期受雨水的冲刷,在冷热交替变化下,碑刻产生裂隙,为绿苔藓、地衣与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的生长提供了依附。
断裂及局部缺失。麦积山石窟部分碑刻受撞击、倾倒、跌落、地震及地基沉降、受力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断裂、残损及局部缺失。如第133窟内14号北魏千佛造像碑、瑞应寺院天王殿旁《明秦州天水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碑》《四川制置使司给公田据碑》。砖塔铭有张翀翮作《麦积山记》、海藏和尚塔铭、明正德九年塔铭,出现明显的断裂现象,失去完整性。《法生造像碑》《秦州熊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藏佛舍利记》《北魏弥勒下生成佛经碑》《北魏千佛碑》及第133窟、瑞应寺等部分碑刻存在局部缺失情况。
表面风化。麦积山第133窟18通石碑,佛像面目不清,在碑下方接近地面位置,风化起层严重,甚至出现造像、颜料层脱落情况。第4、5、6、7、14、15碑,碑面出现酥粉剥落。第6、14、15号碑,表层出现片状脱落。库藏《吕景文氏碑》呈片状分成两层。瑞应寺藏《马应梦诗碑》《无字碑》等,经过长期侵蚀,表面呈粗糙模糊状态。
裂隙。《宝鉴大师石塔铭》《寂空大师石塔铭》原存瑞应寺广场,长期在露天矗立,历经风雨冲刷,形成纵横交错的大裂隙。《马应梦诗碑》、第168窟嵌入的诗碑,由于石质自然风化,纹理发育比较细小,延伸进入石刻内部较浅,多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裂隙。瑞应寺《明重刻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碑》因石材自身的构造性裂隙,其特点是裂隙闭合、裂隙面平整、多成组出现。
表面污染与褪变色。嵌入崖体或瑞应寺墙面的碑,由于材料及技术操作问题,在碑刻周边或多或少地出现水泥填充,在修补过程中造成碑面的污染。《四川制置使司给公田据碑》和《明重刻佛龛铭并序碑》等碑面断裂也均用水泥加固。《北魏弥勒下生成佛经碑》、第133窟1、2、5、8、10、11、13、15、18号造像碑彩绘层颜料胶结物老化,出现颜料层脱落现象。
病害产生因素分析
赋存环境、本身材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麦积山石窟碑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赋存环境影响。麦积山由于地处秦岭西端的北麓,属小陇山林区,周围植被茂密,动物种类繁多;降雨量呈现年度分布不均、干湿温度季节性变化大、气候变化多样的特点。由于水分吸收与蒸发,盐分的结晶与潮解,酸性降雨、地震等原因,使麦积山碑刻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坏。133窟石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由于栈道损毁,人不能及,门窗也损毁,洞窟长期作为鸟虫燕雀的栖息地。大量的鸟粪堆积窟内,加之碑刻赋存的载体砂砾岩透水性强,洞窟渗水现象严重,形成一个相对潮湿封闭的环境,加之碑刻质地较为疏松,导致部分碑面存在风化、起层、颜料层脱落等不同病害。
碑刻本身材质影响。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麦积山现存的碑刻133窟碑刻第1、10号碑为花岗岩,第2至7、14号碑为细砂岩,第8、11至13号碑为硬砂岩,第9、15至18号碑为硬灰岩。由此推断第4至7、14、15号造像碑材质大部分属砂岩或灰岩结构,石质结构疏松,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碑面风化损伤,具有不可逆性。瑞应寺《麦积崖图铭诗碑》《马应梦诗碑》也与此同类,受自然环境影响,疏松的材质遇到光照、降雨、昼夜温差,植物生长、微生物侵蚀及各种化学风化等侵害,出现颜料层变色、脱落。关于碑刻的材质类型及机理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检测分析。
人为影响。人为污染,包括题字刻画、拓印、烟熏、水泥修补等。第133窟第2、10号佛传故事碑、第168窟诗碑、瑞应寺藏碑刻等,都存在人为刻划痕或墨迹涂鸦现象。
总之,散布于窟龛、崖壁、寺院、塔林间的文字和图像是麦积山石窟1600多年开凿史和营建史的见证。麦积山馆藏碑刻以石灰岩为主,碑刻类文物表面风化类型复杂多样,含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等多种。针对麦积山石窟不可移动碑刻石刻现状进行调查并梳理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的问题和对策,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麦积山石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