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仅对经济社会有重要影响,对文物古迹也有重要影响,那些处于古代交通要道,如官道旁的文物古迹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山东济南长清区孝堂山石祠就是一例。
孝堂山上的石祠建于东汉早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孝堂山南有G220和济广高速经过,登山谒石祠走的是孝堂山西边的长孝路(长清至孝里),交通便利。
据石祠堂过梁西面上的后人题刻可知,其建成后不久,就有平原湿阴(今山东济阳与禹城之间)的邵善于永建四年(129)来叩头谢贤明:“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从此以后,不断有人来“此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处在官道旁的小山顶上,很容易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北宋时的赵明诚(1081-1129)在《金石录》卷二十二《北齐陇东王感孝颂》跋尾中说:“墓在今平阴东北官道侧小山顶上,隧道尚存,惟塞其后而空其前,与杜预所见邢山上郑大夫冢无异。冢上有石室,制作工巧,其内镌刻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屡登其上。”从赵明诚的记录可知,孝堂山石祠旁的官道对提高它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西官道
赵明诚从山东青社(今青州)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走的是东西向的官道,我们先从东西向的官道说起。
孝堂山原名巫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西境的要塞。据《左传·襄公十八年》,晋攻齐,“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水经注·济水》称:“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郝导华等人曾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讨论过齐国的交通。
今日孝堂山西南约5千米有广里地名,其东部的山岭上也有石筑长城的遗迹可寻。据王献唐先生踏察考证,在广里东北里许,有理想的土筑长城遗址。其“高约五六尺不等,宽二十余尺,版筑层次显然可见,本地人呼为‘岭头’。由此蜿蜒二三里许,随山向东,城已改为石筑”。这条版筑的土长城,向东与山上的石筑长城联为一起,就是齐国西起济水的“钜防”,在钜防西头有一重要门户名为“防门”。
孝堂山下的东西官道可能在东周齐国就存在,石祠建成后,一些人走的就是这条官道,经过孝堂山,到山顶参观祠堂的,如北齐陇东王胡长仁出任齐州刺史,曾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到过孝堂山,当时还叫巫山,拜谒石祠后在西壁留下了《陇东王感孝颂》,其中提到汉代大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
唐代郭偕等人出使百济、来大唐朝拜的新罗人金元机等,都到过祠堂,并在祠堂墙壁上留下了题刻。三角隔梁西面显庆五年(660)题刻“东都河南县郭偕高允为国登□百济来谒孝堂三□祐位迴还之日必再□□显庆五年三月廿六日”。西壁内面总章元年(668)题刻“总章元年新罗使人金元机金人信见”。西壁外面仪凤二年(677)题刻“新罗善食金葛贝仪凤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唐朝的首都长安即今天陕西西安市,百济、新罗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其间人员往来,路过山东应是走孝堂山下的官道。
北宋元丰六年(1083)杨景略等奉使高丽时,也到过山顶的祠堂,并在中间八角立柱上留下了题刻:“左谏议大夫河南杨景略康功礼宾使太原王舜封长民奉使高丽恭谒祠下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在他们之后,赵明诚才来到祠堂,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
杨景略等到孝堂山石祠的时候,赵明诚才两岁,等他能够“自青社如京师”时,北宋政权也到了风雨飘摇的阶段。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定国号为建炎。这时,北宋首都汴梁还在宋人手中,但金军已经逼近。次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军南下,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由泗水入淮,黄河自此南泛入淮,不再往东北流向渤海,开启了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兵,自是河流不复矣。”但此举并没有能挡住金军的铁骑,倒是把原来青州通往汴梁的官道冲毁了,加上金人统治黄河中下游以后,首都北移,人员的东西向流动明显减少,到孝堂山石祠“叩头谢贤明”的人也少了,以至未见明确的金元时期留下的题刻,明清时期虽有人留下题刻,数量则无法与前代相比,应与东西官道重要性下降有密切关系。
南北官道
泰山西侧向北到济南过济水向北,还有一条南北向的交通路线。
《史记·田儋传》载:“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于历下以距汉,汉使至,迺罢守战备,纵酒,且遣使与汉平。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后汉书·耿弇列传》载,光武:“因诏弇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弇渡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由是可知,平原(祝阿是平原郡属县)与历下间的道路一直畅通。
永建四年(129),平原湿阴邵善等到孝堂山石祠,走的可能就是韩信军“度平原,袭齐历下军”的路。
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大运河截弯取直,大运河流经山东,南来北往途经山东的人不仅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明清时期,一些来到孝堂山石祠的人可能乘船由大运河而来,在离孝堂山石祠最近的码头上岸,转陆路到石祠观览。遗憾的是,孝堂山石祠上明清两代的题刻,只有景泰五年(1454)、七年(1456),弘治二年(1489)、四年(1491),乾隆二十二年(1757)纪年,没有人名,更没有来自何处的文字,无法判断题刻之人是由哪条路过来的。
黄易(1744-1802)《岱岩访古日记》载,他和女婿李此山于嘉庆二年(1797)正月七日出济宁城访碑,经邹县(今邹城)、曲阜、泰安,一路北行到济南,然后返回泰安,再由泰安回济宁,走的是南北道,只是于正月三十日至泰安与诸友议全拓孝堂山石祠事,并未到访石祠做拓片,二月初五日由泰安乘车回济宁,一路拓碑,收获颇丰。
随着首都北移,南北官道的重要性比以前更为突出,但是乾隆年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复兴,多有如黄易这样的金石学家到访孝堂山石祠,只是他们不再像一些前辈那样,在祠堂上乱刻、乱画,而是多做拓片回家把玩,或送友朋题跋。如发现嘉祥武氏祠的黄易就曾到访过孝堂山石祠,不仅遣工细拓画像,还绘有《肥城孝堂山石室图》,图后有长篇的跋语,记录他所看到的祠堂建造时留下的榜题,后人游览时留下的题刻:“赵德甫金石录云: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在平阴县小山顶上,石室内刻人物车马,似后汉人所为。余遣工拓视,得成王、相、胡王等标题,永建四年邵善君题名,及永康、永兴、延昌、武定、太和、景明、先天等年细刻之字,感孝颂后有唐杨杰、石柱间有唐焦昌、宋杨景略等题字,赵氏见画象时,不知有标题,益信勘碑不可不审也。”
官道上往来的人们不仅常到石祠“叩头谢贤明”,还不断帮助传播孝子郭巨的故事,其影响力之大,以至祠堂所在的巫山改名为孝堂山。并且感动当地村民保护石祠,使之一直立于山头,迄今近两千年,成为知名的文物古迹,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