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这五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五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成都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将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市委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全面完善保护体系、健全考古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文物考古系统积极作为,在制度建设、学术科研、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活化利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以“中国特色”为指引,

构建系统性保护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文物考古法律法规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考古法律制度建设。2020年修订《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颁布《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2024年,市纪委监委、市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文物保护工作责任。

二是全国首创配合基建考古“成都模式”。从1992年起,成都市就通过立法规定基本建设前须进行考古勘探。近年来,成都划定地下文物保护范围,将文物部门增列为土地出让决策审批单位。通过建立“先考古、后出让”的工作制度,既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又有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五年来,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7000项,涉及土地面积30余万亩,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百余处,保障200余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该项模式于2024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三是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为破解有文物及重大考古发现的地块出让难度较大,区(市)县政府、建设单位文物保护积极性不高等难题,2024年3月,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以城市更新方式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规定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重大考古发现不计入容积率、建设密度。这一创新举措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保护了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重要考古发现。这一政策被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作为重要机制创新向全国推广。

以“中国风格”为导向,

建设国内领先的学术研究体系

一是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近年来,成都考古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取得丰硕考古成果。6项重要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系统开展人类起源研究,发现王家堰、二道沟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将成都平原人类史提前至10万年前;实施古蜀文明保护工程,承担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金沙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不断丰富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内涵。

二是强化课题意识,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7项,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一种抗菌保湿的双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三是深化研究阐释,加强学术交流。成都市深入落实国家文物局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工程,近五年先后出版考古报告及专著37部,其中《天回医简》《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分别获全国百佳图书一等奖和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发表考古简报、研究论文338篇,31%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还有10篇论文发表在Current Biolog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团队持续开展交流合作。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开展“成都平原聚落考古调查和研究”项目;联合日本爱媛大学开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研究项目;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盐源老龙头墓地、西昌高枧古城考古发掘合作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中国气派”为目标,

争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考古人才队伍培育。为落实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要求,市委编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将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的10个区(市)县确定为重点区(市)县,规定其文物管理机构编制数不得少于12名;其余区(市)县的机构编制数最低不得少于8名,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的区(市)县可按副局级设置保护管理机构,全面加强考古与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核增编制数45名,编制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考古机构第一;各区(市)县新增编制数超过50名,都江堰、金牛、新津等地的文物机构提级为处级单位,极大增强基层文物考古人才队伍力量。

二是高标准建设考古保护研究设施。市政府投资建成设施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成都考古中心,包括动植物、环境、冶金等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以及恒温恒湿、分析检测、文物修复等11个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磁法电法、地理信息、三维扫描等多种高新技术应用于考古发掘全过程。

高标准建设4500平方米的成都市考古标本库房,与先期建设的4处考古工作站、8处整理基地,构建起“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成都市文物考古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多元阐释文物价值,创新开展活化利用。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邛窑遗址、宝墩遗址先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成都考古中心依托“考古·成都”基本陈列以及考古发掘现场,先后举办“成都考古社教行”等社教活动300余场,服务观众达2.6万余人次,被誉为“成都最难预约博物馆”。通过上述举措,有效活化文物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宣传展示了城市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成都将持续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一批文物考古关键领域攻坚项目,加强考古发掘与阐释研究能力建设,壮大文物考古人才队伍力量,激发文物合理利用创新活力,推动文物考古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成都力量。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5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