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困境初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派

通常意义上讲,文化资源是指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红色文化资源在此意义的基础之上添加了“红色”一词,彰显了其政治属性,即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扎根于东北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和残酷的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对日军全面侵华的进程进行了有效遏制,为全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部署,为全国范围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积极参军参战、捐款捐物,给予前方有力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是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代表性地区,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拥有着鞍钢、一汽等一大批“大国重器”生产企业,为祖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一系列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以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在国内红色文化资源体系的构成中可谓弥足珍贵。

近年来,东北三省纷纷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进行大力推进,然而在其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进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结构性、叙事性、市场性及技术性等多维度的复杂挑战,可系统性地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资源整合的碎片化与系统性缺失

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虽总量庞大,但分布零散。目前,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多单纯依赖本地资源,粗放式地集中在建筑本体、单个遗址或成片遗迹,长期处于浅层次的开发,而少有的涉及宏观层面的阐释亦限于本省内,如吉林省提出的“三地、三摇篮”(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和抗美援朝后援地)及辽宁省提出的“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而少有跨省甚至跨区域的协同与整体规划。这也导致了东北三省红色文化资源联动效应低,难以把东北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在国内强市场号召力的优质品牌。

叙事方式单一与业态融合不足

在国家推动红色资源开发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战略导向下,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呈现加速态势。然而,在同一地理单元内,因历史叙事与空间特征的趋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易陷入“主题同构—内容同质”的循环困境,导致开发模式固化与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持续加剧。以东北地区为例,各省、市级行政区普遍存在东北抗联和解放战争相关的主题纪念馆,其展示内容的高度相似性与相关活动设计的趋同性导致大部分场馆陷入吸引力衰减与经济效益低迷的双重困境。成功的文化资源开发依赖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如何将红色文化植入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工业遗产旅游等东北优势业态中,形成复合型产品,是破解其“有资源、无产业”困境的关键。

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与沉浸式体验欠缺

目前,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以革命遗址、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有形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主体吸引参观者,采用“遗址+展陈+讲解”的传统模式,侧重于历史事件的线性陈述,或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或过度娱乐化和庸俗化。尽管部分场馆引入了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但多停留在技术展示层面而未能深度融合内容与形式,创造出真正具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性的沉浸式体验。如何超越“炫技”阶段,构建可参与、可互动、可感悟的虚拟历史空间,从而突破时空限制,使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中更具吸引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受众群体窄化与当代价值链接薄弱

目前,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受众群体仍以学校、体制内学习群体与中老年怀旧群体为主,其叙事模式常呈现宏大化、说教式特征,在内容构建与形式创新层面不能有效适配新生代群体的需求偏好,导致其对新生代群体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在自发传播与受众“破圈”方面面临显著困境。如何依托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开展创新传播,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增强新生代参与感,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共鸣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的转型并最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青年精神培育的良性互动机制,已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核心挑战。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失当与真实性存疑

通过东北三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最新发布的革命文物名录来看,黑龙江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4处;吉林省现有革命旧址330处、东北抗联旧址165处;辽宁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50处。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外,部分市县级和尚未定级的较低级别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甚至缺乏基本的保护措施。此外,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红色文化资源“真实性”的维护。为迎合旅游需求,一些地方进行了过度修缮或仿建,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景点,破坏了历史的原真性与严肃性,损害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魅力根植于其历史真实性,任何脱离史实、过度商业化的包装都会消解其庄重感和教育意义,最终导致品牌信誉受损。

理论研究深化不足与相关人才的短缺

红色文化的振兴不仅需要依靠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支撑。相较于井冈山、延安等传统红色圣地,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的学术挖掘与理论提炼仍显不足,缺乏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理论文章和影视作品来系统性地支撑其品牌塑造,没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展示和阐释就会流于表面和同质化。此外,更现实的是,东北地区市县受经济水平制约,一线服务人才素质亟待提升。由于现有从业者多为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资源背景及内涵认知有限,且存在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双重不足问题,亟须通过专业化培训与能力建设实现素质提升与内涵深化。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在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节点。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涉及规划、叙事、产业、技术、受众、保护和学术等多个维度。为应对上述挑战,必须摒弃单一化、程式化的旧有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系统规划为引领,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市场运营为手段,以受众需求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与协同性措施,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富有生命力的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之路,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引擎。

(作者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