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李村镇偏桥村西墓地发掘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马新敏

为配合海亦(河南)机械有限公司盾构再制造科技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2023年在项目用地范围内抢救性发掘一批古墓葬。

发掘概况

该项目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偏桥村西,总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这批古墓葬分布于洛阳万安山北麓前的缓坡地带,地势平坦,北距汉魏洛阳城约10千米,东距洛南东汉帝陵南兆域保护范围约4.5千米。合计发掘墓葬19座,其中西周墓1座,西晋墓6座,唐墓3座,宋墓5座,清墓2座,未出土随葬品的“空墓”2座。本次发掘的墓葬全部遭受过盗扰,共出土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铜钱等各类遗物139件(套)。

主要收获

西周墓葬 西周墓葬1座,为竖穴土坑墓,编号M9。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开口于①层下,口距地表0.8米,方向180°。墓室南北长2.9米,东西宽1.3米,底距现地表3.2米,墓室四壁较直,墓底较平。墓室底部发现棺痕,棺痕南北长2.2米,东西宽0.62米,残高0.18米。棺痕下南、北两端各发现一道横向的凹槽,宽0.63米,深2厘米。人骨已经腐朽不存,也未发现朱砂等特殊葬俗现象。墓室近底部的填土中出土了3件铜盾昜、6件铜戈。

西晋墓葬 6座西晋墓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墓道朝南,墓室朝北,有5座墓葬墓道两侧内收台阶,3座单室墓,3座双室墓。这6座墓中,3座并列分布于发掘区西侧,2座并列分布于发掘区中部,1座位于最北端。6座西晋墓共出土遗物110件(套),以陶器为主,器形有陶罐、陶耳杯、陶多子槅、陶盾牌、陶牛车、陶井、陶磨、陶鸡、陶镇墓兽、瓷钵、瓷罐、陶熏炉、五铢铜钱、铁镜等。最具特色的遗物有青瓷钵、铜三足洗。M22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钵,敞口,圆唇,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平底。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一周斜方格网纹,造型优美,釉色温润,釉面光滑,当为越窑瓷器。M15中出土的铜三足洗,侈口,平沿,浅腹,口径达30厘米,三足为兽足,洗内部残留草木灰,在洛阳地区已发掘的西晋墓中该类铜洗较为少见。下面介绍两例典型墓葬。

M1:斜坡墓道双室土洞墓,开口于①层下,口距地表1.1米,方向186°,由墓道、甬道、墓门、前室、后室五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为斜坡,坡度32°,长11.5、宽1.44、底距现地表7.4米,墓道口下1.02米处,东西两侧各内收0.3米宽的台阶,墓道两壁修筑规整且有明显的工具痕迹;甬道连接墓道与墓室,南北长1.9、东西宽1.32~1.5、残高1.3米;前室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长2.8~3.4米,东西宽2.8米,四壁较直,顶部已坍塌,残高2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9、宽1.6、残高1.4米。前室、后室间无甬道,两室共用一道西壁。墓底平坦,人骨、棺椁均腐朽不存,前室近墓门处地面发现一小片红烧土遗迹。出土铜镜、陶多子槅、陶奁、陶镇墓兽、陶盘、陶耳杯、陶勺、陶俑、陶井、陶猪、陶碓、陶鸡、陶磨、陶厕、陶盾牌各1件,4件陶四系罐、2件陶碗。

M22: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开口于①层下,口距地表0.4米,方向186°,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为斜坡,坡度35°,长9,宽1.1、底距现地表6米,墓道口下1米处,东西两侧各内收0.15米宽的台阶;甬道,连接墓道、墓室,小砖券筑,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米,高1.3米;墓门,单重,小砖顺砌,宽0.9米,高1.24米;墓室位于最北端,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1.4~1.6米,顶部已坍塌,残高1米。墓室壁直,墓底小砖平铺。墓室内东西并列2副白灰棺痕,棺痕长2.2、宽0.4、厚0.2米。人骨腐朽不存,出土2件陶多子槅、3件陶耳杯、2件陶罐,青瓷钵、陶奁、陶勺、铜钱、铜熏炉、铜柿蒂花各1件。

唐代墓葬 唐墓共3座,分布在发掘区中部,南北向,2座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1座台阶墓道单室土洞墓。共出土陶罐、陶盏、瓷瓶、铁镜等9件遗物。

M18:斜坡墓道土洞墓,开口于①层下,口距地表0.6米,方向182°,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为斜坡,坡度40°,长10.7、宽1米,底距现地表5.5米,墓道壁较直;甬道位于墓道北部,连接墓室,南北长1.3、东西宽0.9、高1.5米;墓室位于墓葬最北端,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3、东西宽2.6~3米,顶部已坍塌,残高1.6米。墓室壁较直,墓底平坦。人骨腐朽不存,出土2件陶罐、1件瓷碗、1件陶碗。

宋代墓葬 宋墓共发现5座,全部为单室土洞墓,南北向,1座墓道为斜坡状底,4座墓道为平底,墓室平面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共出土陶罐、瓷碗、“嘉祐通宝”铜钱等8件遗物。

M8:位于发掘区中部,斜坡墓道土洞墓。开口于①层下,口距地表0.6米,方向177°,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底部为斜坡,坡度35°,长4、宽0.92米,底距现地表3.1米;甬道连接墓道、墓室,南北长2.1、东西宽0.9~1.1、顶高1.4米;墓室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2.3、东西宽1.3~1.5米,顶部已坍塌,残高1.6米。墓底平坦,人骨已朽不存,出土1件双系陶罐、2件敛口红陶罐,1枚“嘉祐通宝”铜钱。

初步认识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19座墓葬,分别属于西周、西晋、唐、宋、清等不同时代,相互间无叠压打破关系。分布排列上,西晋墓葬可分三组,发掘区西部3座墓葬并列,发掘区中部2座并列,发掘区北部1座墓葬,这种排列方式可能有家族关联性质。唐墓、宋墓排列则无规律。这19座墓葬,规模不大,出土遗物等级不高,均为中小型墓葬,但墓葬形制各有特色。

19座墓葬中西晋墓出土遗物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除常见的陶帐座、陶多子槅、陶牛车、陶镇墓兽、陶男、女侍俑等西晋中晚期器物组合外,M15的三兽足铜洗、M22的越窑青瓷钵、M16的酱釉小口瓷罐均较为少见。此外,M15的三兽足铜洗内部残留的草木灰,M1前室内近墓门处地面的红烧土等遗迹现象可能与墓主人下葬时的祭奠活动有关。总之,这6座西晋墓为研究洛阳地区西晋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洛阳地区西周墓发掘较少,本次发掘的西周墓M9是此墓地的又一重要收获。该墓中出土的直内有胡铜戈,有的援断为两段,有的援、内分离,体现了西周时期“毁兵葬”葬俗文化。此墓中的圆形铜盾昜与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的青铜盾昜相似,在洛阳地区亦少见。M9的发掘将洛阳地区西周墓的空间分布范围扩展至偃师地区,与文献中周武王伐纣后“息偃戎师”的记载相印证。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执笔:马新敏)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8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