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奋力开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局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马青彦

九曲黄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着中华文明。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类型丰富,彩陶文化、丝绸文化等交织交融,尽显“黄河之滨也很美”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甘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担首倡之责,履上游之职,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格局,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全力守护黄河文化根和魂。

政策赋能,

构建黄河文化保障体系

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切实把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重大任务来谋划和落实,努力把母亲河甘肃段建设成为黄河上游文明发祥保护展示高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示范高地、黄河文化交流互鉴创新示范高地、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高地。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编制《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出台了《关于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全省文物行业落实落地。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文物、非遗资源调查和国家规划纲要、甘肃省发展规划及“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督导评估及指标数据监测等一系列工作,推动黄河文化重点事项、重要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

项目带动,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甘肃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地3项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1处。这些珍贵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近年来,甘肃聚焦保护传承,注重挖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物,活化弘扬黄河文化,守好黄河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增强文化自信、注入精神力量。

加强黄河文物保护。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加快实施南佐遗址保护大棚建设、伏羲庙古建筑保护修缮等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完成大地湾遗址安防、数字化保护项目和博物馆暖通改造等项目。配合省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完成平凉至庆阳、G312线苦水至界牌村段新改建项目、黄河干流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82项。推动实施五泉山建筑群、锁阳城遗址、南佐遗址、伏羲庙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标准8项,建成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甘肃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严格管控文物保护区划内建设活动,黄河流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境风貌持续优化。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群、云崖寺石窟等石窟寺岩体加固、环境整治、塑像壁画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体系。

文明探源赓续文脉。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组织开展寺洼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1项。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张家川圪垯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庆阳南佐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临洮寺洼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加快实施南梁革命旧址群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和夏河拉卜楞寺等一批代表性古建筑保护项目。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F901对外试开放。

文化遗产焕发活力。扎实推进“三园一廊”建设项目、五泉山古建筑群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加快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复原10.3万张,建成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实现全球共享共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一系列重点项目夯实文物保护根基,带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颁布施行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红色法治文化保护传承办法、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提供了政策保障。实施15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5家纪念馆陈列展览改造项目,兰州战役纪念馆等单位申报的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作用。

挖掘价值,

擦亮黄河文化金色名片

大力推进沿黄市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敦煌文博会等活动用情用力做好黄河文化的展示、创作及宣传、传播、交流工作。

加强研究阐释。组织开展全省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黄河流域甘肃段文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版《黄河文化遗产——黄河左近地区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深入挖掘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一批甘肃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动甘肃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活化展示建设阵地。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立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建成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夏研究基地,举办黄河文化主题论坛、讲座等,推出黄河文化研究成果10余篇。甘肃省博物馆与多家博物馆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举办“让文物活起来”“国宝省亲”等展览,“神马来了”等文创IP火爆全国。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千余枚汉简生动展现两千多年前灿烂中华文明和丝绸之路繁盛景象。全省现有博物馆纪念馆256座,每9.7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前列,沿黄市州8座博物馆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34座博物馆晋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入选国家彩陶文物鉴定实训基地。“简述中国”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荣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两类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从黄河到天山”等4个展览获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服务。

“十五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甘肃将以首倡之为扛牢上游担当,牢记嘱托,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大任务,传承黄河文脉,彰显上游作为,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在黄河重大政策统筹落实、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在传播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上出新招,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创新创造上拓路径,奋力开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局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6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