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凝固的烽火,是无声的史诗,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教材。在山东博物馆的珍藏档案中有两份特殊的革命文物,一份是1939年侵华日军“植松队长”署名的劝降书,一份是1945年8月12日《大众报·号外》刊印的《日寇被迫无条件投降》,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光明前景的历史性瞬间。
劝降书:危难时刻的气节坚守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使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其侵略目的。表面上打着所谓“仁爱之心”的幌子,实际是要用武器攻击、用思想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其特点是腔调、语气至内容均精雕细刻,试图从心理上对中国军民进行攻击和诱导。
从背景上看,1939年的中国正值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已将中国诸多大中城市及重要地区据为己有,然而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后日军便竭力使用心理战术进行劝降,妄图借此摧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意志,进而快速实现其企图。
劝降书的接收者是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他本可安享平静生活,但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一切,于是他投笔从戎,将学校变为抗日熔炉。劝降书送达时,马耀南心中早已立下磐石之志。一年半前,他为筹备黑铁山起义冒险回乡,与母亲、弟弟的诀别场景,成为他心中家国情怀的坚固基石。当劝降书以“保全家庭”相诱胁时,他在日记中自省:“全国已入血战状态,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这寥寥数语,是对劝降书最彻底、最英勇的回击。
号外:14年抗战后的胜利曙光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区之一。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山东军民遭受了日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战斗残酷、牺牲巨大。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山东军民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坚持斗争,不断壮大,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宣传阵地,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大众报》肩负着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鼓舞军民革命斗志的重要使命。在接到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后,《大众报》的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克服种种困难,迅速印制了这份号外。号外的诞生与迅速传播,本身就是人民力量的伟大彰显。它反映了当时群众的高涨情绪与对胜利的渴望,也体现了在长期抗战中,人民群众蕴含的伟大力量。
抉择与牺牲:从小家到国家的奉献
劝降书与胜利号外,如今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中静默相对,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劝降书代表着苦难与抗争的起点,号外则标志着胜利与光明的终点。连接这两端的是无数抗战军民的抉择与牺牲。
面对劝降书的威逼利诱,马耀南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战斗。他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活跃在胶济铁路沿线,破袭交通、围攻据点,在刘家井子等战斗中屡建功绩。他用实际行动对劝降书作出了最响亮的回应。
1940年7月,马耀南在牛王庄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马天民也先后战死沙场。马氏一家,满门忠烈。他们将对亲人的小爱,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勇大爱,真正体现了“家国同构”的崇高境界。
马耀南的选择并非个例。在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有无数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商人,甚至海外侨胞,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放弃个人安逸,奔赴战场或支援前线。他们中有的血染沙场、有的倾家纾难,还有的在文化、经济、医疗等战线上默默奉献。正是这些千万个平凡人的“不平凡”选择,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最终赢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在民族危亡之际,将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使许多人放下个人利益,投身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马耀南从一位中学校长转变为抗日将领,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他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英勇决定,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的彰显。
马氏一门英烈昭示后人,抗战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对民族的坚定信念。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那些英雄人物,更要记住那些普通奉献者。他们的选择同样伟大,他们的牺牲同样值得尊敬。
历史回响与时代传承:革命文物的价值永存
对比这两件纸质文物的时间节点:劝降书见证了最初阶段的侵略气焰和当时的严重形势;号外恰恰相反,意味着日本侵华走向失败,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到了战时决胜时刻。两件文物互为映衬,互为补充,向人们展现了抗战历程。
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日军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征服中国,但他们的侵略意图最终并未实现。这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军侵略,无论是前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百姓,都为抗战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马耀南的牺牲及最终号外宣告的胜利,生动诠释了无数个体的抉择如何汇聚成历史伟力。山东博物馆所藏的日军劝降书与《大众报·号外》,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纸张与铅字本身。它们是精神的丰碑,镌刻着以马耀南为代表的一代中华儿女在家国大义面前舍生取义、毁家纾难的浩然正气;它们也是一座穿越时空的警钟与灯塔,在今天时刻提醒我们,和平的“黎明”来之不易,激励我们以奋斗与担当捍卫和平、创造新的荣光,让革命文物的精神回响穿越时空,持续照亮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