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9月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指导,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主办,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展”在上海市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正式开展。
该展览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期三年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巡展中,雨花英烈的事迹与精神走进京津冀地区的北大红楼,走进雪域高原的拉萨烈士陵园,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起义纪念馆,走进长三角地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并辐射到海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客户端、《光明日报》等媒体进行全面报道。在上海站巡展的20天里,累计接待观众超8万人次,成为广大民众参观的热点。
展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为主线,从馆藏资源中撷选富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史料,充分吸纳学界对雨花英烈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呈现雨花英烈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在首次跨省展示多件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资料的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语言以及艺术品和场景复原等方式,多角度讲述、阐释这些文物文献背后的故事,将以雨花台为代表的南京红色文化与上海红色史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深度交融。
展览内容
系统呈现与上海密切相关的雨花英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本次专题展布展面积400平方米,共展出42位在上海留下人生足迹和上海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其中,上板陈列35位,多媒体展示7位。展览陈列了历史图片180张,文物文献实物63件(套),通过四个部分系统呈现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
第一部分:“时代先驱 理想如炬”。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雨花英烈邓中夏、恽代英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探索。雨花英烈中有多位是在建党之初光荣入党的,他们投身党在创建初期的革命运动,经历严峻的革命斗争考验,成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初的承载者、实践者和献身者。本部分主要展示邓中夏、恽代英等革命先驱在上海留下的红色足迹。
第二部分:“力挽狂澜 前仆后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大批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是雨花英烈中人数较多的群体。他们或在上海学习和生活,或在这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或是被捕,他们的奋斗历程与上海的城市历史紧密相连。这部分主要展示侯绍裘、张应春、李得钊、吴振鹏等烈士的英雄壮举,以及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群体、上海共舞台案中牺牲的烈士群体等。
第三部分:“奋起抗战 中流砥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在局部抗战的战线上,还是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烟之中,都有雨花英烈工作和战斗的身影。其中,多位烈士在上海或其周边坚持斗争。这部分主要展示罗登贤、陶家齐、朱克靖等英勇抗日的丰功伟绩,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以实际行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第四部分:“最后斗争 迎接新光”。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多位雨花英烈潜伏在上海的秘密战线,积极投身于伟大斗争,最终在被捕后押解至南京,将鲜血抛洒在雨花台上,倒在革命胜利的黎明之前。此部分主要展示卢志英、骆何民、陈子涛等地下党员,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的特殊功勋。
展览亮点
多维度展现雨花英烈的信仰之路
聚焦英烈事迹,展现沪宁两地红色渊源
展览首次以“全景式”视角,较为完整地集中展示了42位在上海留下人生足迹以及上海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他们中有师生英烈谢文锦和李得钊,有同学英烈陈原道和吴振鹏。策展人员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上板陈列的179位烈士中,梳理出8位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19位在上海被捕的雨花英烈,设置了“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在上海被捕的雨花英烈”“共舞台案烈士”和“《文萃》烈士”四个专题。其中,“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专题集中展示了邓中夏、恽代英、侯绍裘、吴振鹏等8位在上海大学任教或求学的英烈事迹。“雨花英烈”专题集中梳理和展示了在上海被捕的邓中夏、罗登贤等19位英烈,从上海的关押地到南京雨花台刑场的热血史实。
谢文锦和李得钊同为浙江温州永嘉人,革命履历也都与上海有着紧密关联。1918年从师范毕业后,谢文锦担任永嘉岩头高等小学校长,年少的李得钊在该校就读,二人成为师生。思想进步的谢文锦,是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后最早一批赴莫斯科留学的青年骨干,也是把李得钊引入革命道路的“领路人”。1924年冬,谢文锦经考察后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写报告,推荐李得钊、金贯真等8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李得钊成为革命者。1925年夏,谢文锦“以个人节衣缩食之余资”全额资助李得钊前往上海大学就读,后来又资助他去苏联留学。李得钊学成归国后,1928年在上海的团中央工作,编辑《红旗》杂志;1930年调入中共中央特务科秘书处工作;1933年在中共中央特务科总务部、上海中央局工作。师生二人的革命履历都有上海的印记。
吴振鹏和陈原道二人本是同乡,吴振鹏是安徽安庆人,曾求学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陈原道是安徽巢县人,曾求学于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吴振鹏先一步到上海大学求学,随后,给同乡陈原道的信中提及报考上海大学事宜:“投考事可由芜湖支部直接致函上海大学,交施存统请他设法。但封面上不要写出支部的字样,只写自芜湖某城好了。”本次展览陈列了这封信的原件,展示了二人报考上海大学之前的一段交往,从侧面展现了革命青年之间的同学情谊和革命友情。
纵观雨花英烈的事迹,他们当中的一大批人在上海砥砺成长、浴血奋斗,并在这块革命热土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上海、南京两座城市在红色史实上的深厚渊源。
众多珍贵文物原件,讲述红色印迹
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让本次展览呈现以物为引,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两个馆的策展团队通力合作,聚焦展览主题,精心挑选各自馆藏中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展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出文物藏品14件(套),其中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8件(套),一般文物3件(套);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文物藏品1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3件(套)。
巡展中所有原件均属首次亮相。多件定级文物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提供的多件文物与上海的城市史实有紧密关联。例如,上海松江籍雨花英烈吴光田中学时代的两篇作文,文质兼美、字迹工整,内容体现了他在家乡求学时蓬勃向上的少年情怀;再如,陈原道1925年6月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大会出席证原件,既见证了他参加全国会议时为大会担任“编辑”的史实,也见证了其生平光荣的一刻——大会期间,恽代英介绍陈原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如,陈君起在中国人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之一——上海“务本女塾”的毕业证书,见证了她在上海新式学堂里接受进步思想、树立爱国壮志的人生经历。
本次展览将两个纪念馆分别珍藏的承载着《文萃》刊物红色记忆的多件珍贵文物汇聚一堂,首次同场展出。其中,中共一大纪念馆提供了《文萃》公开出版发行时的招牌,陈子涛烈士的公事皮包,骆何民烈士的皮带、手套、日记皮面。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则有近年新征集到的《文萃》丛刊1—8期,有刊登追悼《文萃》案殉难烈士陈子涛、骆何民文章的1949年7月23日出版的《文汇报》,以及1949年12月27日“文萃三烈士”追悼会入场券。两馆首次将《文萃》相关的文物文献以“合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在“《文萃》杂志专题”还原了刊物背后的传奇。
聚焦抗战主题,彰显爱国情怀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第三部分“奋起抗战 中流砥柱”生动展现了雨花英烈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工作和战斗身影,呈现他们卫国御侮而作出的贡献与牺牲。
在上海工作并被捕的雨花英烈罗登贤,九一八事变后担任满洲省委书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发出的重要历史文献,如《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紧急任务的决议》《告北满革命群众》等,还陈列了罗登贤给中央的一份报告和一封信,分别汇报了满洲工作近况和党的组织概况,以及关于士兵工作的情况。
1922年入党的北大学子朱克靖,1923年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7月被派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党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苏中三分区专员等职。展览中陈列了他在抗战期间写下的《回忆与感想》,其中记述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诸多细节。
一·二八事变,是上海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雨花英烈陶家齐曾参加淞沪抗战。在他的展板前,陈列着中共一大纪念馆提供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章原件,展现了雨花英烈与上海抗战的关联。
本次展览依托雨花台近年来史料征集成果,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材料,充实了雨花英烈事迹中的抗战细节。如策展期间征集到的1939年7月26日《申报》原件,报道了任天石率部参与“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部队)在上海附近向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反攻的细节,展现了雨花英烈在抗战期间的卓著贡献。
展陈形式多样,提升观展体验
此次展览在形式上注重创新。海报设计围绕展览主题,以经典的烈士就义群雕和雨花英烈纪念碑为设计元素,展现他们的英勇不屈和浩然正气。
进入展厅,“信仰的力量”五个大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众思考: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让这些烈士甘愿“舍小家,为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览运用AI技术,让我们所熟悉的英雄人物活起来,构建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让英烈以数字形象“亲身讲述”革命故事。同时,通过视频播放、触摸屏查询、二维码扫描等互动形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有趣的展览信息。
此外,设计师还别具匠心,在展厅的二楼构建了中心展岛,采用多展线模式增强观众沉浸式观展体验,强化展览主题和内容的渲染力。
展览体系
构建特色鲜明的展陈体系
发挥基本陈列作用
基本陈列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根和魂。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56年建成雨花台史料陈列室并对外开放,1988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建成。此后,纪念馆基本陈列经过三次大的改造,特别是2017年的展陈改造,将主题确定为“信仰的力量”,从1519位烈士中精选出179位,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进行上板陈列。为将该展览推向全国,从2023年开始启动“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三年巡展计划,三年里,展览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再到长三角,实现了大范围内大巡展。虽然同为“信仰的力量”,但会根据巡展地的不同,进行展览定制。如巡展北京站,重点展示北大红楼走出的雨花英烈;巡展广州站,选择有侨界背景或海外留学经历的雨花英烈,向海外传播;巡展上海站,展出的42位都是上海籍以及在上海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烈士。
制作并推广原创精品展览
近年来,在深挖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陆续推出10余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原创精品展览。其中,“凝聚的历史,永恒的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雕塑展”“青春壮歌——中国青年运动中的雨花英烈”“风雨情缘弥坚贞——雨花英烈的革命爱情展”入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铁窗犹见坚壮志——雨花英烈狱中斗争革命文物展”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名单。此外,还将优秀展览制作成节目单,向全国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推介,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精神研究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数十家纪念馆纷纷引进展览。
展览配套宣教活动,扩大传播效果
配合每一个展览,精心策划多场活动,让展览不再单调。如巡展北京站,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传记文学《雨花台》作者何建明到北大红楼作专题报告。巡展西藏拉萨站时,策划了到边防哨所、到藏民社区、到江苏援藏的中学开展送展送书等活动。巡展上海站,策划了“革命文物故事开讲啦!”等配套活动,通过沉浸式讲解、近距离观察文物展制品,讲述展览中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故事。与展览同样重要的是宣传,在策划每一场展览时,将展览方案与宣传方案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并将宣传明确分为事前宣传、事中宣传、事后宣传。巡展北京站时,登上202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被“学习强国”推送后,5天阅读量达500万人次。巡展广东站,多家海外华文媒体累计报道243篇次,报道总数量和海外报道数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巡展广州站,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等60余家媒体进行报道。
“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既是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回顾,也是对革命先烈宝贵精神的传承。此次上海站展览将延续至10月8日,让我们走近展览,深入了解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革命者的艰辛与不屈,从先烈的事迹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早日实现继续接力奋斗,砥砺前行!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