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佛山市博物馆将对外试开放,以崭新姿态亮相。佛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分别于2010年、2022年加挂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佛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为广东省内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原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祖庙内。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重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祖庙“三雕两塑”,即木雕、砖雕、石雕和陶塑、灰塑精妙绝伦,堪称岭南建筑艺术殿堂。历史上,祖庙在佛山社会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时至今日仍是佛山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堪称佛山文化名片。1959年至2008年,佛山市博物馆设立于此,以祖庙为依托,在古建保护、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和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佛山市博物馆开拓文旅资源,在运营管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工作,受到文博界的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提升,佛山市博物馆原有展示空间渐渐难以满足市民参观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展览和社教服务,2008年佛山市博物馆与祖庙“馆庙分设”,开始筹建新馆。
标志性文化体:博物馆建筑的选址和设计
佛山市博物馆选址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佛山新城佛山市文化中心。佛山新城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重点打造的核心新城区,而佛山市文化中心是其中的亮点。这一区域集合了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学馆、城市规划馆、大剧院、世纪莲体育中心等多个文体场馆,是佛山市级文化体育场馆集群。作为佛山城市会客厅,佛山市文化中心毗邻东平河、湿地公园和佛山公园,紧挨地铁和广佛肇城轨,滨河景观带和骑行绿道将各个场馆与公园、露天泳场、游船码头等串联起来,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佛山市博物馆位于市文化中心南端,总面积4.2万平方米,核心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场馆为单体建筑,设计理念提炼于锦绣宝盒和岭南民居巷道。从空中俯瞰,佛山市博物馆由6个大小不一的方体组成,方体间以玻璃廊道相连,外立面采用白色渐变菱格纹铝板材质,与文化中心建筑群主色调相呼应,形成通透灵动、错落有致的建筑造型。大堂和中庭高挑开阔,天花板为钢结构玻璃,配有自动遮阳帘,阳光穿越玻璃照射室内,赋予空间美妙的光影艺术。佛山市博物馆馆徽设计理念正是受到建筑外立面渐变菱形的启发而形成。
佛山市博物馆的代表色为砂岩红和陶釉绿。红砂岩是岭南民居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多用于墙基、柱础等;而绿釉陶是佛山民间窑口石湾窑的主要产品,这两种色彩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质,分别体现在建筑物外立面和品牌标识系统上,也反映了佛山市博物馆的历史和藏品底蕴。
作为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最主要的职能是为市民服务,满足市民对博物馆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深耕城市历史研究,为其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因此,佛山市博物馆提出了“三中心一平台”的定位,即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学术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心及民间收藏交流平台。
在建筑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上,佛山市博物馆将定位融入其中。博物馆地面建筑最高为4层,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管理区、教育与综合服务区、行政管理区、机电设备区等功能空间。展厅分布在首层和二层,层高9米,为后期布展留下充足高度,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展览需求;规划沉浸式数字展厅及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文博天地。儿童文博天地不仅采用了更高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而且整体色调、家具高度均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且配备了儿童卫生间。
在文物库房规划上,佛山市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一间民间藏家藏品寄存库,藏家可以随时存放、提取。佛山民间收藏盛行,许多藏家藏品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的保管空间和保护手段。佛山市博物馆和民间藏家向来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希望通过民间藏家藏品寄存库的建设,为有需要的藏家提供无偿的保管空间和服务,加深友好互动和合作。
向外而行:一座城市的展览新理念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它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外向型城市。充满冒险精神的商业基因,一直流淌在佛山人的血液之中。佛山的得名又与一千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相传东晋时,有一位海外僧人云游至此,在一个小山岗上结庐讲学。唐代乡民在这座名为“塔坡”的小山岗上发掘出三尊佛像,故称为“佛山”。
明清时期,佛山作为连接海外和内陆的岭南商贸枢纽得以蓬勃发展,工商业高度发达,成为声名远扬的“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是我国古代工商业和市镇发展史上的重要案例。此外,佛山人文底蕴丰厚,是“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又是民风淳厚的“忠义乡”。广东历史上出过9位科举状元,其中有5位是佛山人。佛山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保留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享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城”“民间艺术之乡”等城市美誉。
佛山市博物馆展厅面积5000余平方米,面积并不大,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佛山历史文化?这成了博物馆领导和策展团队苦苦思索的一个难题。博物馆是一个观古今、望内外的窗口,这是所有人达成的共识。外地游客通过这个窗口抚摸佛山历史文化的厚度,了解佛山何以成为佛山;而本地市民则透过它回望自身并触及来自远方的文化。
尽管展厅面积紧张,佛山市博物馆仍然规划了14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其中,首层设两个相邻的临展厅,共1200平方米,空间使用灵活多变,可以连通作为一个展厅使用,也可以用活动隔板分开作为两个展厅。二层则设有一个200平方米的小型临展厅“国宝厅”,通过可调节展墙、模块化展台与智能照明系统的组合,打破固定展陈的边界——既可聚焦单件国宝的极致呈现,亦可重组为主题特展的叙事序列,旨在引进一件或一组重量级文物,以深入解读的方式,阐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临展厅全部配备高标准展柜展具、灯光照明及文物温湿度调控设备,能够承接国内外高端文物大展。临展厅的规划和高质量建设,为佛山市民“不出家门”便能观看高规格展览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那么,能够让市民和外地观众读懂佛山的基本陈列,是什么样的?经过佛山市博物馆策展团队的反复讨论,征求市民代表意见,并邀请文博和地方历史专家把脉,综合博物馆职能、藏品体系、观众参观需求和场馆实际情况,最终在多个选题中确定了佛山通史展和石湾陶、佛山非遗专题展3个固定陈列和1个沉浸式数字展厅。
传奇都会——佛山历史文化陈列
最直接、最迅速认识一座城市的方式,是通过它的博物馆。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承担着讲述地方历史的责任,因此通史展仍然有其重大价值和意义。与珠三角众多城市博物馆一样,佛山市博物馆馆藏同样面临着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即秦汉及以前、明清民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藏品丰富,中间汉代以降至明初藏品较少。但是佛山有着始于北宋时期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世界灌溉遗产桑园围等不可移动文物遗产,能够支撑起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完整历史叙事体系。
佛山历史文化陈列按时间顺序和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孕育”聚焦史前时期,通过距今4万年的西樵山平面岗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古椰贝丘遗址、河宕贝丘遗址等,揭示佛山作为岭南早期文明的核心地位。“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古椰贝丘遗址地层剖面、河宕人头骨复原展示等是亮点。
第二部分“南粤家园的开发”以秦汉至唐宋为时间维度,通过桑园围立体地图、“沙田围垦”多媒体影片等场景,还原了农耕技术进步与水利工程发展对区域开发的推动,其中“水田附船”艺术沙盘展项结合史料还原了耕作场景,为观众可视化呈现佛山地区东汉时期已出现的先进耕作技术。
第三部分“岭南都会的崛起”是整个展览的点题,着眼于明清时期,以“天下巨镇”“人文之邦”“风气之先”三个单元,系统呈现佛山从工商业重镇到近代思想高地的转型,通过冶铸、陶瓷、丝织、中成药等产业文物的集群陈列,辅以佛山历史街景全景沉浸空间,构建了“实业兴邦”的历史脉络。
展览以600多件(套)文物为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佛山从史前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展现了佛山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术支撑既包括地方史志记载,也融入了最新的历史、考古研究成果。
在空间和形式设计上,展览通过“感官沉浸—认知参与—情感共鸣”的三级设计,构建深度历史体验。在感官层面,“海丝远航弧幕沉浸式空间”以第一视角演绎佛山正埠码头、旧槟榔街、番鬼巷、栅下大码头的日常商贸场景,结合码头实景置景与光影变化,让观众直观感受佛山在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繁荣历史图景;“佛山历史街景”全景空间复原历史经典店铺,通过商铺建筑、动态天幕与环境声效,营造“入画即入史”的沉浸感。
在认知参与层面,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天下西樵”展项巧妙结合场景设计与光影技术,以富有诗意的艺术笔触,生动呈现西樵“理学名山”所蕴含的思想高度与精神境界;“铸铁锅组画”数字影片以大英图书馆所藏清代外销画《铸铁锅组画》为蓝本,以动画形式生动展示了佛山铁镬从制泥、造模坯、上色、合模、烧模、出模、落铁水、去模拣镬(锅)的全过程,以期观众了解“佛山之冶遍天下”的盛景。
情感共鸣通过“历史在场感”的营造实现“先民生活掠影”场景,梦幻的星空、动态的篝火,将观众身影投射至远古生活画面,形成“古今同框”的奇妙体验;“觉醒先声”艺术群雕以康有为、邹伯奇等人物为素材,结合中西合璧的窗花光影,传递近代思想觉醒的精神力量。这种多维度的体验设计,使观众从被动观赏者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实现了“触摸历史、对话传统”的展览目标。
石湾是个美陶湾
佛山石湾窑是中国著名民间窑口之一,始兴于唐宋,繁盛于明清,薪火传承至今。明清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岭南及东南亚诸国,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便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石湾陶业行业分工精细,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分为生活用具、建筑构件和陶塑等。
石湾陶塑是石湾窑陶业中最亮眼的门类,尤其是明清时期大量人物、动物等造型的“石湾公仔”,集前代技艺之大成。石湾公仔既有站立于屋脊之上、演出一场场粤剧好戏的瓦脊人物公仔群像,也有陈设于书桌上、庭院里充满生活气息的各式公仔,还有置于掌心,供凝思把玩的微塑“山公”。
石湾陶是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时间跨度大、产品种类齐全、名家作品荟萃。展览选取石湾窑各个时期精品150多件(套),充分展示石湾陶塑技法的多样、造型的百变、釉色的斑斓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趣。其中,清代黄古珍款日月神塑像、清代“云屿氏”素胎熊等都是石湾陶塑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如璧粤剧人物故事瓦脊,这是所有展品中体积最大,且作为重点展示的一件文物。瓦脊是岭南祠堂、庙宇等建筑屋脊上的陶塑装饰,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由宝珠、鳌鱼、双龙等饰件构成,下层依次由两端的凤凰衔书或回首麒麟等图案、店号、年号匾额、镂孔方框装饰(瓜果或暗八仙图案)、粤剧故事人物题材(以故事形式展开的粤剧人物、祥瑞动物和花卉)组成。清中期到民国早期,瓦脊装饰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
清代“文如璧造”粤剧人物故事瓦脊长约13米,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石湾陶塑名店“文如璧”所造,原为佛山纺织行会供奉的博望庙中的一条看脊。该瓦脊保存较为完整,共塑造了65个人物,以赵匡胤为主要人物线索,表现了粤剧和民间故事中赵匡胤年少时戏骑泥马到从军后与同伴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故事。
石湾陶展厅形式设计也独具特色,以“裂变、焕新”为理念,将“窑洞”这一核心元素转化为叙事线索,完成从“实用器皿”到“生活艺术”的审美升维。设计提取窑洞的弧形轮廓与肌理质感,用哑光陶土色墙面与嵌入式展柜模拟窑穴空间,让明清石湾窑瓷器、近现代陶塑在复刻的“窑火氛围”中自然生长。
风物最岭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佛山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56项、市级1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54人、市级257人。非遗的特点在于活态保护和传承,而进入博物馆后面临着“博物馆化”的过程。非遗展不同于民俗文化展,其范围限定于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什么主题线索将各个非遗项目串联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展览形式将非遗转化成观众可知可感可触的内容?
佛山市博物馆经过与设计团队的一再沟通,确定了通过“形、声、闻、触、智”五感作为设计出发点,将非遗从博物馆空间的物质世界中释放出来,尽可能打破展柜的束缚,以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记录视频播放等方式呈现非遗魅力。
展览分为六大单元,第一单元“和乐百家”聚焦传统民俗,展示行通济、生菜会、祖庙庙会、佛山秋色等民俗活动;第二单元“龙腾狮舞”以岭南龙狮文化为核心,通过实物和影像体现佛山人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第三单元“威武岭南”汇聚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武术流派,结合兵器、练功木人桩等实物展现尚武传统;第四单元“成药故里”展示源吉林、冯了性等老字号药铺制药技艺,讲述岭南医药发展史;第五单元“慧巧百艺”汇集狮头扎作、木版年画、剪纸、彩灯等传统技艺,突出匠人巧思;第六单元“戏曲乐韵”通过粤剧戏服、粤曲乐器与经典剧目音像,展现充满奇妙传奇的琼花会馆及荡气回肠的大戏名曲。
展厅以实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结合,无论是佛山秋色巡游动画长卷中热烈喧闹的巡游队伍,或是佛山美食互动中打动游子心的地方饮食,还是展现武者风采的大型投屏,皆生动诠释佛山非遗“活态传承”的独特价值。
沉浸式数字展厅
沉浸式数字展厅早在佛山市博物馆建筑规划之初便已确定。该展厅配备720°环绕视觉与立体环绕声效系统,目的是运用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和文物知识壁垒,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能够在情景式空间中更直观地触摸历史。
为配合试开馆,佛山市博物馆制作了佛山历史影像片,从“岁月·淬染”“生命·舞动”“时代·舒卷”三个篇章分别介绍佛山的历史根源、人文盛景和产业风采,运用前沿数字艺术创意,空间与影像一体融合,光影流动间人文画卷舒展而开,数千年间所深藏的佛山之美跃然其上。沉浸式视听盛宴带领观众走进历史时空,深度领略佛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力。
立足佛山:博物藏珍
佛山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便以地方文物为主要目标开展征集工作。目前,馆藏文物总量约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约9000件,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二。藏品主要涵盖陶瓷、书画、碑帖、金银器、钱币、民俗文物等多个品类,尤以书画、石湾陶器、铁器、木版年画、武术文物、粤剧文物等最具特色,是岭南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
佛山市博物馆馆藏书画5000余件,构建起兼具历史厚度与地域特色的体系。馆藏绘画收藏自南宋至近现代作品,既有南宋马麟《松林亭子图册页》、明代戴进《山水人物中堂》、清代八大山人《花鸟立轴》等南北巨匠作品,也系统收录岭南名家佳作,如明代张穆《山水立轴》、清代黎简《山水中堂》、苏六朋《春山弄琴图轴》等,黎简作品数量丰富,涵括山水、花鸟等题材,展现岭南画派的独特风格。书法作品则是明清名家墨迹完备,包括明代董其昌、清代刘墉等大家作品,更有佛山本地名家精品,藏有被誉为“清代广东书法第一人”吴荣光书法40余幅,以及梁耀枢、康有为等名家名作。
馆藏陶器1800多件,石湾窑陶器为核心品类,荟萃历代名家精品,形成“名家云集、器型完备”的特色。从清代陈渭岩的粉蓝釉东坡爱砚像、黄古珍的日月神塑像,到近现代刘传的青釉读书罗汉坐像,涵盖人物造像、动物塑型、生活器皿、建筑装饰等,尽显“石湾瓦,甲天下”的窑火传承。明代“祖唐居”款黄釉三足洗、清代黄炳素胎猫、潘玉书款青釉貂蝉拜月立像等,更是石湾窑不同时期工艺的典型代表。
佛山市博物馆在筹建黄飞鸿纪念馆和广东粤剧博物馆期间,征集了一大批武术和粤剧文物,如黄飞鸿弟子捐赠的铁线拳图谱、民国时期醒狮锣鼓、20年代香港“宝芝林”分馆药柜残件、叶问使用过的木人桩及粤剧名家戏服、戏箱、乐器、剧本等实物,成为研究岭南武术史和粤剧史的重要见证。近年来,佛山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实物也是佛山市博物馆的重要征集方向。
为做好藏品保管工作,文物库房建设是佛山市博物馆场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佛山市博物馆文物库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库房、熏蒸消杀室、文保修复室、总账室、摄影室等功能区。按照文物材质分区分库,设有金属文物、书画文物、陶瓷文物等分库,以便于精细化管理。
库房以国家一级馆标准为基准,实施一体化设计,覆盖建筑结构、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等全过程。装修采用低甲醛板材、无害涂料、防爆无紫外光灯具等绿色材料,降低污染风险。在安全防护方面,集成防水、防震、防虫防霉等多重防护措施,构建封闭式安全环境,为文物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在文物柜架配备方面,根据馆藏文物尺寸、存放要求等情况,佛山市博物馆定制了十余类柜架,包括温湿度自动调节保险柜、防震防磁柜等,显著提升了文物保护的精准性。同时,部署恒温恒湿空调、调湿板、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并调控库内环境,减少物理化学损害,确保文物长期保存的安全性。
面向全社会:社教服务永远在路上
自2008年以来,佛山市博物馆一边筹建场馆,一边承担各项工作。例如负责全市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等市级统筹工作;参与地方立法,协助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推动《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出台和施行,促进了佛山非遗保护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本地化管理。与此同时,佛山市博物馆始终将发挥社教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放在首位。
石湾陶、木版年画等专题展形成巡展品牌
佛山市博物馆收藏的石湾陶、佛山木版年画、长命锁等数量众多,形成颇具规模的藏品体系。2008年以来,石湾陶、佛山木版年画、长命锁等专题展在全国巡回展出,它们是佛山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举措,也是宣传佛山文化与塑造佛山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品牌。
2013年起,佛山石湾陶先后在杭州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展出。2014年起,佛山木版年画先后到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双鸭山市博物馆、大连市博物馆、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等博物馆展出,展示了独特的岭南民俗风情和艺术特色,深受各地民众喜爱。馆藏长命锁则先后在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东莞可园博物馆、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等处展出。另外,馆藏木版年画和烟卡画参与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巡展项目,在省内多次展出。佛山市博物馆通过巡展,加深了与国内同行的交往,也成为对外宣传佛山文化的主要抓手。
佛博坊社教品牌硕果累累
佛山市博物馆凭借文博和非遗资源,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佛博坊”为总品牌统领下的六大子品牌社教活动项目,每一个子品牌皆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特点。
“成长体验营”是寒暑假期间开设的少年儿童体验营活动,以“成长”为着眼点,通过系列体验课程设置,加深孩子们对佛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孩子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享中国节”是结合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气节日设置的活动,例如元宵节扎花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七夕节拜七姐穿针引线、中秋节刻饼印制月饼等,将佛山本地民俗知识融入体验中,面向群体不限于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将佛山市博物馆社教活动带到中小学校的第二课堂中去,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趣味性强的知识讲座,也有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手工课程。“博物讲坛”是佛山市博物馆推出的讲座品牌,邀请专家和馆内研究人员开讲,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科普讲座,在馆内举办的同时,也将讲座送入书店、企业、学校、社区等机构。
“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赛会是非遗专题社教活动。佛山秋色是佛山以“庆丰收、展成果”为主题的民间民俗活动,迄今近600年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佛山秋色已成为佛山市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城市文化盛会,集非遗展示、巡游表演、民俗活动、城市交流等内容于一体,一般定于10月至11月间举行,年均几十万人次现场观看。每年“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活动围绕佛山秋色开展一系列非遗传承创新课程,通过传承人的手把手传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佛山非遗、感受佛山秋色,课程形成的优秀手工作品和非遗创新舞蹈作品参与佛山秋色巡游。
“享文博·乐生活——关爱长者系列活动”是2023年佛山市博物馆启动的新项目,社教团队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结合老年人群差异性,考虑到养老机构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将文化服务送进去、将老年群体请进来的主题活动。佛山市博物馆探索出“博物馆+养老协会+养老院”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路径,至今共开展了十多场活动,为博物馆将文化资源更有效送入养老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佛博坊”社教品牌经过十年耕耘,硕果累累,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曾获2017年佛山市市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精品项目,2021年佛山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奖,2022年度佛山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团队获评2023年“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2024年“佛博坊”品牌在获评广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基础上,被评选为2024年全国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全国共有19个品牌项目进入获奖名单,此项目为广东省唯一。
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动合作领域,佛山市博物馆也在积极创新,与文化馆站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借助相关力量开展非遗纪录片制作等工作;与佛山市图书馆合力打造文博非遗主题图书馆,并将馆藏数字古籍等数据库共享至图书馆平台,扩大受众面。
学术研究持续发力
作为地方学术研究机构,历年来,佛山市博物馆在文物研究、非遗研究等方面累计公开出版著作50余种,发表论文300余篇。在馆藏文物方面,相继出版《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陶瓷》《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绘画》《佛山市馆藏文物精华》等图录;编辑出版了《佛山传统文化符号》第一、二辑,并同步建设“佛山传统文化符号数据库”。该项工作通过对佛山代表性传统建筑、文物精品以及传统美术、舞蹈、戏剧、武术等进行造型、图案提取,为城市景观建设、工业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基础元素及素材,并无偿授权给企业使用。在非遗研究方面,出版了《佛山民俗》等佛山非遗系列丛书以及《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二辑。
个人专著方面也是成果丰硕,肖海明的《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是一本全面论述祖庙历史文化的书,该书从祖庙本身和祖庙与佛山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凌建的《顺德祠堂文化初探》,对佛山顺德地区的祠堂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王海娜的《清中晚期岭南建筑陶塑屋脊研究》对清中晚期岭南地区房屋建筑现存陶塑屋脊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关宏的《佛山彩灯》、张雪莲的《佛山武术史略》、程宜的《佛山木版年画历史与文化》、李小艳的《佛山龙舟文化》等著作系统梳理了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
展望
博物馆是标志性文化体,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佛山市博物馆深深植根于佛山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汲取向上生长和奋勇前进的滋养,也一直在积累和沉淀。
我们将以场馆试开放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昂扬前行,加强展览交流合作,引进和推出一批优秀展览,为市民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创新、体验感更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也为外地游客了解佛山提供好去处,切实讲好佛山故事,为佛山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佛山市博物馆馆徽说明:
馆徽为菱形,图案呈现浮雕效果,造型和图案取材于佛山市博物馆建筑外墙饰面渐变菱形图案,同时也引入中国结的寓意,意为佛山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图案绿地白花,绿色源于佛山石湾陶器中常见的釉绿色,菱形之间的空白形成“佛”与“山”二字的组合,粗线部分形成“IF”字样,寓意“爱佛山”,代表着佛山市博物馆和佛山这座城市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