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登古城墙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登古城墙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起,新登镇对古城墙陆续进行了整体清理整治工作,发现了南门、西门、北门遗迹,并进行了考古发掘。新登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项目的预备遗产点之一,结合三个城门遗址不同的状况,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标准设计,形成了不同的保护展示手法,充分做到在保护遗址的同时探索各个遗址特点的表达和古城风貌的延续。

南门遗址根据考古信息,采用遗址保护和形象恢复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城墙和城台遗址设置保护棚,上部恢复城楼,其余遗址采用纯功能性的钢架膜结构保护棚。半开敞保护棚在隔绝雨水、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保证良好的通风,形成相对稳定的保护环境,解决雨淋、潮湿、风化、冻融等问题,防止植物、苔藓、地衣滋生,为后续监测和化学保护等保护手段预留操作空间,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城台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两排柱,北侧位于城墙遗址主体外,南侧距明清城墙条石包边约3米,上部恢复的城墙和城台侧墙通过挑梁悬挂,与下部残存的遗址脱离,保持15cm左右缝隙,既形成受力上的分离,又达到外观上的可识别。通过将保护棚与城门复建相结合,再现南门区域历史空间环境,结合城外已有景观,形成价值彰显、内涵丰富的文化展示节点,并通过巧妙的“口”字形回路,将进入城门后的参观路线一分为二,沿着南门参观栈道,可开启一场穿越唐、宋、元、明、清的“沉浸式”梦幻时空之旅,深刻感受古城的“一步千年”。

西门遗址采取遗址保护与古城门意象展示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展示历代城墙断面为核心。根据考古和研究结论,按照明代城墙城台形状设置遗址保护棚,顶面与现存城墙相接,延续传统雉堞、女墙,恢复城楼。同时保留现状道路双向车行的交通功能,西门的城门洞外观不进行恢复,仅根据考古和研究结论略作示意,辅以地面铺装和顶棚灯光的方式加以标识,把遗址保护、城门意象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起来,串起从古到今的城市文脉。

北门遗址的保护设计旨在从外观风格上明确区别宋、明两个历史时期的遗址。根据考古和研究结论,分别对应宋、明城台遗迹设置保护棚,明代城台按传统形象恢复,宋代城台、城楼采用意象性恢复,保护棚内展示各时期遗址。保护棚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立面材料方面,宋代部分采用现代金属网饰面,突出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台意象。宋代城楼形象无从考证,设计引入当代装置艺术的概念,用钢构件简化表达传统木构建筑。明清部分采取传统材料,强调与两侧城墙的连续性。

保护展示工作开展前三处遗址占据了新登古城三处主要交通要道,遗址的现状与当地居民对古城的想象有一定的差距。本工程实施后,一方面解决了遗址日晒雨淋的保护问题,既保证了城内外的交通,又在有依据的考证基础上实现了城楼的可视化,满足了居民游客对古城的想象,成为新登古城文旅的新亮点。

(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2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