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活化利用不断推进 千年古邑宜黄焕发新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邵剑飞

宜黄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的锅底山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古人在这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宜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下发《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确定其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

摸清文物资源 做好文物保护

文物是历史文化脉络传承的见证者和重要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宜黄文物资源丰富,类别齐全,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

其中,锅底山遗址、谭纶墓、大司马牌坊和棠阴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陂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南坑仁和仙桥、曹山寺墓塔群(含本寂禅师墓、宝积禅寺高僧塔)、欧阳竟无宅、王安石读书堂及石刻、棠阴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含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三让遗风宅、吴家大院)和中港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含州司马宅、曾家老屋、曹氏宗祠)7处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乐史木牌楼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此外,还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1处,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2处。

作为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2014年以来,宜黄文物保护工作走上快车道,迎来了文物保护的黄金期。10年来,宜黄积极争取国家级和江西省的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和修缮,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纶墓保护展示、棠阴古建筑群安消防、革命旧址修缮。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及江西省、抚州市“四普”工作部署,宜黄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于2024年2月4日成立,组建普查队伍,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和分工,同时制定详细的“四普”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6月20日,正式启动宜黄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

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宜黄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于2024年10月底全面完成普查实地调查,复查“三普”文物点169处,新发现文物点149处,共普查登记文物点318处。

充分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物资源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做好活化利用,一直是宜黄县委、县政府的关注重点。在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物资源,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形成“三馆两基地”的红色教育模式,2022年8月入选江西省首批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单位。

位于东陂镇黄柏岭村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陈列展览馆,2018年依托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徐氏宗祠)进行陈列布展,利用图片和实物生动展现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场景和军民鱼水情;位于棠阴镇民主村的棠阴历史文化展览馆,2019年依托红一军团后勤部旧址(吴家大院)进行陈列布展,利用图片和实物充分展现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宜黄县二都镇谭纶文化园的谭纶纪念馆,于2021年建成,展示谭纶抗击倭寇、修建长城和廉洁奉公的一生,如今已经成为宜黄的廉政文化地标,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2018年,宜黄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用于东陂镇黄柏岭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基地由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徐氏宗祠)、东陂大捷主战场遗址(战斗战壕)、革命烈士陵园、红军广场、红军伤病员住址旧址、红军战士住址旧址、红军井等红色点组成。创建黄柏岭红色教育基地,推出红色旅游,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如今,黄柏岭已成为远近闻名集红色文化教育、党建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20年8月,东陂镇黄柏岭村被列为江西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021年12月,黄柏岭村红色教育基地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推介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运用优秀案例”。

2020年以来,宜黄加大对红一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李氏宗祠、红五军团第39师师长王树亚烈士墓、红军医院旧址、红军井等红色旧址遗址保护修缮力度。因地制宜、把握标准、创先争优,把蛟湖村红色名村建设与基层党建、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相结合,着力打造“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示范村。同年8月,黄陂镇蛟湖村被列为江西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022年10月,蛟湖村红色教育基地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推介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运用优秀案例”。

当前,宜黄还邀请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国建筑研究所专家,针对棠阴古镇及东陂黄柏岭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方式为两地后续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保障。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之路

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命题。宜黄在坚持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活化的同时,积极联动其他地区,加强文化交流,通过沉浸式教育、科技复原与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古老文明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视野,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探索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生动实践之路。

2024年9月1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品牌教育活动“优秀历史文化三进活动”走进宜黄,先后在水北新区小学、县政务服务中心和曹山景区开展活动。博物院社教部讲解员通过“欢乐大课堂”知识讲座,让孩子们了解丰富多样的秦文化,在“小学霸知识竞赛”环节孩子们踊跃参与、气氛热烈,最后通过秦服饰体验互动活动使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2024年9月29日,宜黄通过56件龙门石窟文物复刻品及3D打印技术,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文物原有的样子,让当地民众在家门口欣赏龙门石窟的造像、石碑等,让文物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宜黄将继续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作者单位:宜黄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宜黄县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