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资源 讲好抗战故事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焕新启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荃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简称“武汉八办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经过全面改陈于8月2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纪念馆基本陈列近十年来首次改陈提升,展览成功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230米,共展出图片246张,展品230余个,其中实物171件,场景8个。展览分为“共赴国难”“中流砥柱”“大江洪波”“敌后抗战”四个部分,通过文物、文字、图片、复原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立体呈现武汉地区抗战历史,彰显英雄城市的精神底色。

中流砥柱——全民族抗战的武汉篇章

旗帜鲜明,凸显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作为武汉八办纪念馆的常设展览,“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策展的基本前提。

展览开篇即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大旗,始终站在抗日斗争最前线,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战旗帜,坚持全面抗战主张,捐弃前嫌,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汉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敌后艰苦抗敌,成为抗战中坚力量。展览锚定历史主线,以有力的史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抗战中心,展现“大武汉1938”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14年中,武汉抗战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关键阶段。1945年4月,周恩来在党的七大作报告《论统一战线》,他把1927年后的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称为“第一个武汉时期”,把1938年称为“第二个武汉时期”。1938年在武汉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何正确多层次展现“大武汉1938”的历史地位,是本次展览的核心要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平津、沪宁相继沦陷,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武汉毅然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事实上的战时首都。1937年底,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先后在武汉成立并合署办公,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指导新四军组建和东进敌后抗日,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此时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抵外侮。国共两党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军两面夹击,大量消耗了其有生力量,未能实现“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战略企图,并从此丧失了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的能力。因此,武汉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

抗战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就开始组织和动员沿海地区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学校向内地转移。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武汉在西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抗战,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西迁争取了时间,为国家保存了经济实力,为民族保存了文化精神财富,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物证千秋——无声胜有声的历史诉说

与图文资料相比,文物的存在即是一种“无声的叙事”,作为历史的见证,通过自身的内容、形态、工艺、材质等信息,为历史认知提供多重维度的证据,给公众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引发情感共鸣。对革命纪念馆而言,抗战文物的收藏及展示是其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

武汉八办纪念馆是一座老馆,自1979年开馆以来,历经几代“八办”人传承,拥有独特馆藏资源,尤其是当年在办事处工作的老同志一手资料和革命先辈及其后裔捐赠的文物。本次展览系统梳理了馆藏文物,在原基本陈列展品基础上,提升展示方式,新增多件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与资料,以物证史,擦亮红色名片。

多措并举,全面升级展陈形式

如1938年郭沫若在武汉穿过的西服,是1985年的入馆文物,由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捐赠。在荷兰电影导演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郭沫若穿着这套西服在武汉演讲。它见证了武汉抗战时期“三厅”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文化救亡运动。在原展览中它长期以叠放形式展出,而此次通过定制通柜立体呈现,展柜采用恒温恒湿微环境技术,配备防眩光低反射玻璃与智能感应照明系统,既满足文物保护需求,公众也可以清晰观察衣服的细节纹理。

通过深入挖掘,展览首次展出了一批珍贵历史资料,如1937年12月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第一次联席会议的会议记录、1938年毛泽东在《新华日报》发表的寄给前线战士的慰劳信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武汉运筹帷幄的直接见证。

为提升展览内容质量,更新了部分珍贵高清历史图片,如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时的合影、妇女救护队在车站为受伤官兵换药、献金运动中妇女捐献首饰的照片等,更具视觉冲击力。部分重点文物搭配数字语音导览,观众扫描展签即可解锁展品背后的故事。

同时,为丰富展览内容还整理和制作了全国各地八路军办事处分布图、1938年在武汉出版发行的期刊(部分)、武汉会战要图(多媒体展项)、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成立时的组织序列等图表10余张,清晰勾勒出复杂的历史经纬。

以物证史,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通过梳理馆藏文物、文物征集、社会参与等方式,本次展览新增文物50余件,其中多件为首次亮相。在“共赴国难”部分“红色枢纽”单元,钱远镜抄录的1937年董必武介绍其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便条,直观呈现武汉八办作为“向延安输送爱国青年枢纽”的职能;1997年于光远为武汉八办成立60周年的题词,则串联起这位经济学家1938年从武汉奔赴延安的革命历程。“中流砥柱”部分“救亡模范”板块,展出了纪念馆20世纪80年代入藏的抗战时期孩子剧团通讯、演出入场券、歌单、纪念章以及1989年入藏的汉口七七少年剧团文物,填补了武汉抗战救亡团体展示的细节空白。

此外,展览还首次展出了1940年《黄河大合唱》油印本歌单、冼星海1937年在武汉创作的《战时催眠曲》手稿原件及其自延安寄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签名本歌单,生动还原冼星海、光未然等文艺工作者在武汉掀起救亡歌咏高潮的历史场景。而陈怀民在笕桥航校使用过的皮箱、1938年武汉八办赠中国空军的仿制锦旗、刘彦夫在竹沟青训班的学习笔记等文物,也从不同维度丰富了武汉抗战的历史叙事。

展览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革命旧址展示导则》要求,展陈内容凸显地域特色,立足本馆历史。通过深挖馆藏资源,以物证史,进一步擦亮武汉八办纪念馆作为市直唯一一座抗战遗址类纪念馆的红色名片。

时空对话——科技赋能下的沉浸体验

本次基本陈列展厅设在武汉八办旧址一楼,虽然展厅面积相对局限,但内容提升后却是原展览的1.5倍。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最大的挑战。

突破原展览的“图文展板+橱窗展示”模式,通过空间设计、技术赋能与艺术融合,构建了“沉浸式、主题化、多层次”展示体系,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呈现波澜壮阔的武汉抗战历史。

以多媒体展项延伸展览内容

在“中流砥柱”部分“文化号角”单元,以多媒体呈现1938年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发起的“抗战扩大宣传周”活动,观众可以便捷查看一周内美术、歌咏、戏剧等主题宣传活动。“大江洪波”部分“正义召唤”单元,巧妙运用“展中展”模式,将纪念馆2024年的精品原创临展“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常设于基本陈列中,既契合主题,又扩充了展览内容。该展览在第九届(2024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得优胜奖。

以场景化设计增强观展体验

本次展览重点呈现了“武汉献金运动”“抗战扩大宣传周”“生活书店”“侏儒山战役”等经典场景,让公众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置身历史场景,领略1938年席卷武汉三镇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穿越1938——武汉“七七”献金运动:1938年7月,政治部第三厅为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在武汉组织的献金运动,短短5天内便募集了超过40万法币的巨额资金及大量金银器物,总额达百万元以上,不仅为艰苦奋战的前线将士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支持,更在精神层面凝聚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彰显了全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伟大团结精神,成为抗战史上一座重要的精神丰碑。本次展览复原武汉街头献金台场景和手持扑满(存钱罐)献金的小女孩形象,并通过多媒体联动屏,带领观众穿越到献金运动现场,感受武汉民众的爱国热忱,同时还可以参与献金互动,获得自己的献金证书。

毛泽东《论持久战》创作场景:以沉浸式投影与LED屏相结合,还原毛主席在延安窑洞窗前撰写《论持久战》的场景。窑洞墙边装裱展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本诞生于1938年的毛泽东抗战军事思想的理论著作,并采用书法形式重点展示书中的名句“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窑洞内,煤油灯的光晕在粗木桌上晃动,当年从这里传出的思想惊雷正穿越时空。

“生活书店”场景橱窗:以当年生活书店汉口分店为依据,采用生活书店标准店招字体,即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昕手迹来搭建书店门头。书店门框不仅高度还原了当年蓝底白字的“交通路63号”门牌,橱窗背景还独具匠心展示了1938年初版《鲁迅全集》,展柜中展示各类抗战相关的书籍实物,并通过互动抽拉装置、多媒体查询屏等形式对内容进行延展,查看当时在武汉发行的各类报纸杂志的详细内容。

步入尾厅,可看到由1945年各大报纸关于日本投降的新闻标题和各国语言书写的“日本投降”所组成的“V字胜利墙”,观众可在此打卡留影,生成带有当年武汉发行的几大报刊报头的专属纪念照片。

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历史场景,既增加了细节互动,降低了历史的距离感,也使历史教育从观众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展览自开幕以来,社会反响热烈,迄今已连续三次登上央视,新华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屡屡创下纪念馆日接待量新高。

滔滔江水,奔腾激越。80年斗转星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展览,正是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生动实践。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武汉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平台。正如展览所传递的,从1938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战岁月到今日“建成支点、当好龙头”的奋进征程,武汉的英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持续激励人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1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