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建设研讨会纪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龙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政策精神,推动考古学专业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9月16日,由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主办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等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50余人与会。

浙大城市学院校党委书记董悦、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在致辞中先后介绍了学校、省文物局对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建设发展、实习基地建设的支持情况。

主旨发言部分,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着重就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他说,田野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培养的核心环节,建设高标准、功能完备、可持续运行的专业考古实习基地,对提升考古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要充分认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国考古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考古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临时性的实习基地,条件难以满足稳定教学、深度研究和安全保障的需要。建设规范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是保障田野考古实习质量,实现考古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是要科学审慎做好实习基地建设选址工作。基地选址必须着眼长远,要确保建成后能够长期发挥效应,要首选具有一定规模、内涵较为丰富的大遗址,为师生提供长期系统深入的田野考古实践平台,并确保选定的地点能够保障实习工作长期稳定安全地开展。

三是要高标准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设备营地,而应该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后勤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首先要满足实习的教学功能;其次要具备科研功能;三要有较为完善的生活保障功能;四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在基地规划中预留或建设适当的开放展示区域、研学体验空间,积极承担向社会传播考古知识、展示考古成果的功能,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

四是要创新教育共建机制。高校要积极沟通遗址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文物部门和考古研究机构,构建各方共建模式,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经费、学校配套资金的支持。同时要深化校际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各方要在考古项目申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做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基层文博干部培训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结合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高校田野实习检查工作,介绍了高校田野实习和基地建设情况。高校田野实习检查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遗址评估,遗址难度要适中,不能特别复杂或过于简单,遗址面积要大一些,适合长期实习;二是实习管理,实习队伍师生比一般应达到1∶6,最低不能少于3个老师;三是教学实习,田野教学理论课程、田野发掘实操、发掘报告整理三部分教学内容的学时比例要适当;四是田野实习基地建设、装备情况、教师绩效考核等。总体来看,各高校实习工地管理、基地建设方面差别较小。差别较大的一是遗址的选择,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二是教学内容的比例问题,部分高校对整理发掘报告重视不足,甚至只留一星期时间写一简短报告,报告撰写也有差别,建议至少应达到学生分组撰写分区报告的程度;三是教师绩效评估问题,不同高校田野实习对应的学时从1000多个到100多个不等。他还着重探讨了田野实习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提出要引导学生从聚落考古角度思考遗址的发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详略和范畴,至少应保证前沿发掘实操、器物整理分期排队年代学训练两个核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加强田野信息系统的使用,同时应适当考虑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公众考古问题。

学术交流部分,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杜正贤介绍了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专业建设情况。2021年,浙大城市学院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承担起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时代大任,积极筹建考古学本科专业。2021年8月,浙大城市学院与浙江省文物局签署考古学系共建协议,正式向教育部申报增设考古学本科专业。2022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于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新生。2023年,获批考古学浙江“省一流”B类学科立项、考古发掘资质证书。2024年,“文物”专业硕士点获批,建立浙大城市学院长兴新安遗址考古基地。四年时间,从无到有,浙大城市学院一年一个台阶,形成了以田野考古为核心,系统完整地教授考古学专业知识,以“新石器时代考古”“城市考古”“陶瓷考古”为重点建设方向,与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形成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具有哪些特殊性、旧石器考古教学该如何有效进行、田野培训中旧石器考古可以承担何种角色三个方面,讲述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性和独特价值。他认为,旧石器考古内容涵盖人类历史99%的时域,是史前考古的基干部分,需要广泛借助自然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具有强烈的交叉学科特点,高度依赖现代科技分析手段。从事旧石器考古教学与科研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学科入门和驾驭的难度相对较大。具体研究中,没有古文献资料可供参照,对田野工作的依赖程度更高,需要更精细的田野工作。同时,旧石器考古国际化程度高,具有人类共通性和跨区域关注度。针对这些特性,旧石器考古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人员,以“问题—兴趣”为导向,侧重理念方法及研究过程,先观森林,再看树木,配合鲜活的研究案例,注重田野实践与实验模拟。充分发挥旧石器考古教学与田野培训的特定作用,使我国考古研究与教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重点介绍了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和田野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情况。一是在区位资源和学术传统上确立方向。西北大学依靠陕西以及西北地区的文物考古研究资源、行业人才队伍资源,建立了周秦汉唐历史与考古的学术传统。立足长安,开展周秦汉唐考古研究,面向西域,拓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二是适应国际趋势,服务国家需求,构建以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的认知(考古学研究)、保护(文物保护学)、传承(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三是认清现实,找准定位,面对生源、师资、经费等问题,适当扩大办学规模,面向基层、争取高端,国内联合、国际合作,把学术传统发展为学术优势,把区位资源转化为学科优势。四是以田野考古实习为专业立足之本。实习基地建设是考古实习质量的基本保证,要选择内涵丰富的大遗址、类型多样的遗址群,距离适中、满足基本的生活学习条件,要组织充分的指导力量,配置合理的仪器设备。田野考古实习是各环节田野考古技能的实践训练,要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教师教学与科研形成有机结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汝鹏、长兴县文旅体局局长黄文娟介绍了浙江省、长兴县开展的相关文物工作情况。厦门大学教授张闻捷、吉林大学教师林森、安徽大学教授张爱冰、郑州大学教授张国硕、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宋国定、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等也先后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学校考古学专业和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浙大城市学院长兴新安遗址考古基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