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龟山墓地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勇涛 金国林

墓地概况

龟山墓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龟山顶部,芙蓉溪和涪江在其南部山脚交汇。墓地所在区域属于绵阳市文物部门划定的文物埋藏区,20世纪80年代在其附近曾发掘一座汉代木椁墓,并出土有重要文物。

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90余座,出土陶瓷器、铁器、石器、青铜器、琉璃等各类随葬品1000余件(组)。

墓葬介绍

龟山墓地墓葬时代主要有西汉、东汉、唐宋几个时期,其中又以西汉早中期和唐宋时期数量最多。墓葬形式有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石板墓,形式多样。墓向大致分两种,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同时期墓葬少有相互打破现象,应为有意规划。

西汉时期墓葬

共78座,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其中2座带有竖穴式墓道。墓葬总体分布呈东-西、南-北两种走向,排列较为规律。墓室平面多呈长方形或“Ⅱ”字形。葬具保存较差,大部分墓葬内残留有棺、椁痕迹。葬式有单人仰身直肢葬和双人合葬。随葬器物较丰富,有陶、铁、铜、石、钱币、琉璃饰品等,多置于头端一侧。其中陶器有壶、鼎等仿铜礼器,也有罐、盆、釜、甑等生活用具;铜器有鼎、蒜头壶、卣、鉴、釜甑、壶、剑、带钩、镜等;钱币有半两和五铢两种;铁器种类较少,有釜、铁支架等;部分墓葬出土有琉璃饰品。

其中M21保存较好,墓向280°。墓圹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斜壁,平底,长5.4~5.6、宽3.1~3.4、深1.9~2.2米。墓室原有棺椁结构,椁木已朽蚀不见,根据残留痕迹判断,椁室原长4.7~4.8米、宽2.54~2.34、深1.5米。椁室底部东西两侧各见一道凹槽,凹槽内有黑色土痕,判断为枕木朽蚀的痕迹。棺室位于椁室东北部,仅残存棺痕,长2.2、宽0.8~0.9米、残高0.8米。出土陶壶1、罐5、甑1、器盖2、铜鼎2、钫3、罐1、釜1、鍪1、盆1、矛1、弩机1、镞6、环首刀4、带钩2、镜1、环4、器足3、铁釜1、斧1、石佩1、骨器1、半两钱数枚等。

新莽至东汉时期墓葬

仅发现1座砖室墓,扰动严重。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以菱形纹砖砌筑,残宽3.50~3.74米、残长3.90米。墓室东壁底部留有一方形排水孔道,外侧与排水沟相连,排水沟自西向东延伸,横截面呈“U”字形,底部填放鹅卵石。残留随葬器物有铜环1件、铜钱数枚(货泉)、铁箭镞1件及铁器残块数件。

晚唐五代时期墓葬

共10座,砖室墓1座,石板墓9座。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以残断的几何纹汉砖砌筑,长2.14~2.26米、宽0.78~1米。出土随葬品有瓷罐、带銙、钱币、棺钉等。石板墓特点是在土坑内以石板构筑葬具,葬具由前后挡板、左右侧板以及盖板、底板6块完整的石板以榫卯结构拼砌而成,平面呈梯形,头端较宽、较高,脚端较窄、较矮。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主要有瓷、铜器及钱币。瓷器多置于头端或脚端,多为本地青莲窑的青、黄釉产品,器形有四系罐、双系罐、碗等;铜器有发钗、带銙、铜镜等饰品或生活用品;钱币主要为开元通宝。

石板墓以M48较为典型,墓向275°。主要结构由墓圹、石质葬具两部分组成。墓圹为竖穴土坑,直壁、平底,长2.26~2.8米,宽0.76~1.14米,深1.2~1.3米。石质葬具,平面呈梯形,长2.32米,宽0.54~0.9米。由盖板、南北侧板、东西挡板及底板组成,均为砂岩加工而成。盖板扰动严重,碎裂成多块;底板为东西竖向平铺单层石板;北侧板受到外界的挤压力向墓室中部凹陷碎裂成多块,竖立在底板之上;南侧石板和底板均由多块石板组成,东西两块挡板均为整块完整石板,且西高东低。墓内北部出土铜钱1枚,棺钉、铜钱数枚,铜带銙1件以及瓷罐1件。

北宋时期墓葬

共25座,竖穴土坑墓3座,石板墓22座。其中竖穴土坑墓结构简单,平面呈长方形;石板墓主要结构与唐末五代时期类似,同时出现了新的特征:部分石质葬具底部有一层石板作为尸台或木棺棺床,头端或脚端有石板拼砌的箱室。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瓷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器、钱币等。器形有四系罐、双系罐、碗等,以及铜发钗、铜镜等饰品。

M17为石板墓,墓向347°。由墓圹、石质葬具两部分组成。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直壁,斜底,南高北低。长2.42、宽0.68~0.96、深0.58~0.74米。石质葬具平面呈梯形,长2.18~2.29米、宽0.5~0.74米、高0.47~0.6米,由盖板、南北挡板、东西侧板及底板组成,内侧均有修整痕迹。盖板碎裂成三块,向下塌陷;南北挡板北高南低,东西侧板竖立在底板之上;底板为南北竖向平铺单层石板,南高北低。出土有瓷罐1、铜饰件1、铁钉1、铜钱数枚。

南宋时期墓葬

共44座,有竖穴土坑墓、石室墓、石板墓三种形制。其中竖穴土坑墓7座,平面呈长方形;石室墓6座,用条石砌筑墓室,有单室墓及双室墓,部分石室墓墓前有排水沟;石板墓31座,继承了北宋时期石板墓特征,新出现小型双室或多室石板墓,均为火葬。随葬器物以瓷器为主,另有铜器、铜钱等。器形有瓷双系罐、壶、碗、盏、铜发钗、镜等。其中石室墓M92出土石质八棱形买地券一方,记录有墓主生平、年号以及小地名等信息。

M74为双室石板墓,由墓圹、石质葬具两部分组成,墓向336°。墓圹为竖穴土坑,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20~1.25米、宽0.72~0.8米、残深0.44~0.48米。石质葬具,为东西两室,两室之间以1块石板间隔。东室由盖板、侧板、挡板及底板组成,均为砂岩加工而成,内侧有修整痕迹,盖板为1块较小的石板,底板为1块南北向平铺的单层石板,石板厚0.03~0.05米。底板上竖立放置东西侧板及北挡板,南挡板缺失不见,因受挤压,北侧挡板向墓室内倾斜。西室与东室形制相同。出土瓷罐2件。

考古收获和认识

秦汉之时,金牛道为出入蜀地的主干道,西汉双包山汉墓群、东汉平阳府君阙及本次发掘的龟山墓地均在古道附近。龟山墓地西汉墓葬出土器物较为丰富,体现当时的“厚葬之风”,包含的文化因素多样,折腹盆、铜蒜头壶等是典型的秦文化器物,青铜剑具有吴越文化特点,尖顶器盖、“χ”纹等属于传统巴蜀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多样性是文化包容性和活跃性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金牛道作为当时西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龟山西南现存有唐代名楼——越王楼旧址,以此为参照(据史料记载,越王楼位于唐绵州城北部),龟山应位于唐代绵州城之北,其地势高亢,一方面地势限制了绵州城向北发展,另一方面距离绵州城较近,且顶部相对平缓,依山傍水,为绵州城居民墓葬选址的良处。龟山墓地唐及两宋时期的墓葬形制多样,有单室石板墓、多室石板墓、石室墓以及土坑墓,其中又以石板墓数量最多,此类石板墓结构形制和川渝地区唐宋时期流行的砖室墓、石室墓有很大不同,而与川西高原地区汉晋以前的石棺葬类似,颇具本地区域特色。

总之,龟山墓地发现的墓葬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出土文物种类、数量众多,是一次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龟山墓地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这批墓葬为研究四川地区秦汉文化变迁、蜀道沿线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以及唐宋丧葬文化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赵勇涛 金国林)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2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