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翼呐喊到抗战号角
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钟瑞滨

1933年9月30日,以反对日本侵略为主题的远东国际反战大会在上海举行。鲁迅作为大会主席团名誉成员,不仅捐款资助,还与茅盾、田汉等知名作家一道发表宣言,表明反对侵略战争的严正立场。这一历史事件生动诠释了左翼文化人士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正在实现从文艺革命到抗日救亡的历史性转型。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将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与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为抗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5年正值左翼文化团体成立95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联、文联等近十家机构推出“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依托丰富的文物史料,展览再现了左翼文化人士如何从文艺革命走向抗日救亡,彰显了文化力量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策展理念:构建左翼文化的全景叙事与沉浸体验

6月6日至10月9日,“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员会主办,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共同承办,上海市文化基金会支持。分为“发轫于上海”“左翼潮涌”“时代强音”“深远影响”四个单元,共展出相关展品200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130余件(组),含一级文物、二级文物70余件(组)。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在抗战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在展陈设计上,上海鲁迅纪念馆突破了传统史料展的线性叙事和静态呈现,确立“联动·沉浸,象征·传承”的形式设计理念,将珍贵的历史文物与现代展陈设计有机融合,通过空间、视觉与体验的多维创新,探索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如在展厅过渡区域特别复原了一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门头,象征“穿越历史之门”,强化仪式感与沉浸感。同时,充分运用视觉象征元素,以不规则四边形和折线模拟党旗飘扬的力度,而特选的红色宣绒布则赋予其厚重的质感。这种设计不仅是对革命旗帜的致敬,更通过动态的视觉效果,隐喻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从1936年《文学丛报》创刊号封面提取的几何化拼音字母元素,则作为视觉线索贯穿展览始终,显著增强了展览的整体性与探索趣味。此外,展览中还巧妙融入了五角星、窗格等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图形细节,呼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上海鲁迅纪念馆全面、客观、生动地呈现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历史进程与时代意义,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下文化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带领观众沉浸式地走进那段从左翼文化到抗战文化的峥嵘岁月,激励当代观众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展品精粹:再现左翼文化与抗日救亡的紧密联系

《毁灭》译文誊清稿是鲁迅翻译生涯的重要见证。《毁灭》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描写红军游击队事迹的长篇小说,鲁迅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翻译这部作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鲁迅是“拿来主义”的终身实践者,始终以世界的眼光、巨大的热情,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艺作品,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武器。这部译作不仅在文学上对中国革命文学创作起到积极作用,更在精神上鼓舞了抗日救亡的斗争。

陈逸飞作于1972年的油画《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表现了鲁迅作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引领者的光辉形象。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这篇讲话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文件,为后来左翼文化向抗战文化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杂志。1931年2月7日深夜,包括柔石、殷夫、李伟森、胡也频、冯铿“左联五烈士”在内的24名青年革命者英勇就义。鲁迅与冯雪峰编辑的这期专号,不仅编入了烈士们的传略、遗著,还刊载有鲁迅先生揭露国民党残酷暴行和左联不屈意志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这些烈士的鲜血,浇灌了后来抗战文化的成长。

《国际文学》中文版由“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出版,萧三编辑。在图中左为1935年1月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文学》(第一号),右为1935年8月国家文艺出版局出版的《国际文学》(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专号)。这两册泛黄的刊物,均为鲁迅当年所收藏,作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遗存,不仅承载着鲁迅与萧三的革命友谊,更映射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进步思潮的交融轨迹。《国际文学》中文版见证了左翼文化运动与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人士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支持与声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法西斯主义暴行。

教育创新:多维阐释左翼精神与抗战文化

为多维度阐释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特别是其在抗战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上海鲁迅纪念馆围绕“左翼潮声”与“时代回响”两大主题,探索多种业态合作,通过七大公教活动版块,打造丰富的展览配套活动矩阵:

举办“左翼潮声 山河回响——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主题诵读会”,通过“觉醒年代”“时代强音”“精神传承”三个篇章,及“作品背景故事视频展示+历史场景还原+沉浸式演绎”的展演模式,呈现左翼文化运动在文学、翻译、美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带领观众体会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动势力血腥压迫下艰辛与波折的发展史。

与上海轻音乐团合作打造多场“‘轻’听时代强音——左翼音乐分享会”,点亮2025年夏季的博物馆之夜。音乐分享会以音乐为媒回溯历史,创新融合文物史料展与经典曲目演绎,设计了“救亡的怒吼:抗争与觉醒”“民族之声:乡土与家国”“时代强音:左翼精神的回响”等主题篇章,通过演绎《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经典曲目,并配合专家解读,立体阐释这些作品在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关键作用。

推出“红色印记——循鲁迅足迹传左翼精神”“以文会友——左翼旗手的文学与友谊”及“赤潮涌荡——从左翼呐喊到国歌嘹亮”三条红色主题游径,将历史遗址、人物故居、文化事件发生地有机串联。观众通过重走三条红色游径,回溯左翼文化人士用墨水与热血铺就的文化征程,在行走中追寻民族强音的当代回响。

创新推出沉浸式红色剧本游“惯于长夜过春时”,再现左联五烈士的革命故事,让观众在暗号破译与时空跃迁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滚烫心跳,体会鲁迅写下“夜正长,路也正长”时的沉重心境。

结合重点展品《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推出“前哨回响 永志不忘——《前哨》的出版快闪活动”,通过沉浸式打造20世纪30年代印刷厂场景并引导观众油印《前哨》封面,展现鲁迅与冯雪峰等革命前辈付印左联刊物《前哨》的艰辛历程。

推出“音为信仰”系列艺术党课,借助专题讲解加器乐演奏的形式,深入剖析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及传统乐器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情怀,让学员在互动和演奏中了解左翼音乐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与复旦大学创业团队合作开发AI互动体验项目“AI赋能博物馆教育”,设置四大沉浸体验区——AI视频剧场、智慧对话墙、创意工坊和心语成章写作区,通过“AI迅哥儿”虚拟形象与青少年开展文学互动,有效拉近左翼文化与当代孩子的距离,让左翼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学术支撑:深化左翼文化运动的价值阐释

为进一步挖掘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其与抗战文化的关系,深化左翼文化运动的研究与传播,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出版《左联烈士手稿选》,并于8月15日在上海书展首发。该书编入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四位左联烈士手稿,以鲁迅作《白莽作〈孩儿塔〉序》为序。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柔石《诗剧》、殷夫《孩儿塔》、冯铿《最后的出路》三篇手稿为首次对外公布,弥足珍贵。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烈士手稿感受左联作家的革命热情,研究左联作家创作思想的变迁。这些手稿的影印出版是对革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补全了左联斗争史中的关键拼图,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左联传统。

同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示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历史进程,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策划主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左联、社联等左翼社团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出版《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史料展图录》。

以上学术及出版项目与展览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价值阐释和当代传播。

历史启示:文化力量与民族精神的共振回响

左翼文化向抗战文化的转型,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经验。这一转型展现了文化力量在民族救亡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的深刻联系。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左翼文化人士积极响应时代召唤,调整文化战略,转变创作方向,实现了从阶级话语向民族话语的转换。他们坚持文化为民族解放服务的方向,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危机、鼓舞抗战斗志的作品,为全民族抗战营造了舆论氛围,准备了精神条件。

左翼文化运动的抗战转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智慧和战略远见。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文化政策,推动建立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文化人士,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文化抗战大军。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从左翼文化到抗战文化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力量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左翼文化人士在民族危难面前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创作活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左翼文化运动的时代强音,必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作者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