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博物馆:
文物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峰 赵惠

初秋时节,天气渐凉,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博物馆内依旧人头攒动,展柜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无不向公众展现着西夏陵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实证,书写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近年来,西夏陵博物馆以文物为“媒”,持续深耕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陈列展览、对外交流、文化活动等宣教工作,让静态文物展示变为动态展览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文物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双向奔赴。

延伸“外墙” 加强文化交流互动

近期,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策展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在西夏陵博物馆正式对游客开放。此次展览以大型美术创作的形式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吸引许多参观者驻足探寻大运河的迷人风光和文明脉络。在展览现场,这幅纵深3米、横宽135米的画卷,从时间、空间、文化等多个维度,由运河沿线8省市15位名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大运河千年流淌的故事,上卷“中国古代伟大创举”以描绘与大运河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为主,通过“春秋争霸,吴凿邗沟”“雄才大略,沟通江浙”“汴河畅通,繁荣京华”“一统天下,南北交融”四个篇章,讲述了大运河两千多年的历史,再现历史时空中人物的时代特质及精神面貌。下卷“新时代辉煌篇章”以描绘大运河两岸的山川新貌为主,通过“北国瑞雪”“冀鲁高秋”“江淮绿野”“吴越花雨”四个篇章,表现大运河沿线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气象。此次展览是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2025年度精心策划的重点展览之一,有效扩充了西夏陵博物馆现有展陈体系,为我国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跨时空对话搭建了平台。

博物馆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近年来,西夏陵博物馆始终以自身平台为依托,深度发挥宁夏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不断尝试与实践延伸博物馆的“外墙”,先后引进了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香事清心——苏州博物馆藏香具集萃、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巡回展览、漳州海丝贸易银币特展、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等国内知名文博机构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共同走进博物馆,亲身参与到历史文化知识探索与文化遗产价值体验之中,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促进了地区间文化资源共享,加强了文化交流互动。

跨地协作 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2026年1月,西夏陵博物馆将在江苏开启一段新的文化交流之旅。西夏文残碑、钱币等92件(组)珍贵文物藏品将远赴扬州,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加西夏陵世界文化遗产展览。近日,西夏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好开展前的筹备工作,以求通过文物向江苏的游客们展现神秘的西夏陵,让这些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传递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文物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今年4月,宁夏文旅厅组织宁夏博物馆、西夏陵博物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前去一探究竟。此次展览汇聚了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120余件展品,展期内还同步开展文博主题讲座、VR互动、文旅市集等活动,邀请区内文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放“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体验,让观众能够“穿越”到西夏并开启一场探索之旅,足不出“沪”即可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为更好地实现馆藏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西夏陵博物馆以优质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为重要抓手,先后推出探寻逝去的天书——西夏文字图片展、古冢记忆——西夏陵出土文物展、贺兰山的记忆——西夏陵出土文物展、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在内容阐释上重点将西夏历史文化脉络与出土文物置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观视域下进行深度解读,让每一个展览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时代视角。在展览策划与执行中,西夏陵博物馆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纲、以文物为核的理念,整合了全区优质文物资源,展品不仅涵盖自身馆藏,更精心遴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西夏陵出土珍贵文物,以联合策展的形式产生了“1+1>2”的效果,有效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此外,在展览中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手段,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让静态文物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公众视野中。

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之畔,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西夏陵博物馆的文物交流之旅仍在继续。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不仅实现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更讲好了文物背后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故事,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共享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果。

公众教育 实现有“知”有“味”

融合西夏风情的学生舞蹈、生动绚丽的“西夏陵”主题绘画手工作品……在今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联展走进银川市兴庆区第七小学,为新学期书写“文化传承+红色育人”的生动开篇,也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世界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绽放独特魅力。在“红领巾讲解员”的趣味讲解下,同学们在校园西夏陵微缩景观区了解西夏陵建筑特色,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西夏陵博物馆首次探索尝试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传播,也让更多公众享受到普惠、优质、便捷的博物馆教育服务。

在博物馆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区,鎏金铜牛、陵塔等一幅幅独具创意又充满童真的儿童画勾勒出了银川第一幼儿园小朋友们眼中的西夏陵,也成为西夏陵博物馆中公众参与最为吸睛的区域。在此之前,西夏陵博物馆面向全市征集了623幅摄影、书法、绘画及儿童画,在西夏陵地下通道通过摄影长廊、立式展架等形式进行展出,让更多群众关注、参与和融入博物馆宣传教育活动中。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宁夏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银川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西夏陵博物馆深挖遗产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推出“访文物,知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游主题线路,精心设计“西夏文物连连看”“我在西夏陵博物馆修文物”“考古探访”“西夏木活字印刷”等研学课程,让学生们在沉浸式、嵌入式体验中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思政课”。

基本陈列底蕴深厚、专题展览主题突出、临时展览丰富多彩……自7月进入暑期旺季以来,已有约30万人次观众走进西夏陵博物馆看展。数字技术也为博物馆传播教育提供了全新可能。经过长时间摸索和借鉴,西夏陵博物馆专门设计了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西夏知识趣味互动、西夏文物多点触摸、陵园择地智慧投影等数字化展示,将迦陵频伽、灰陶鸱吻、雕龙栏柱等精品文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还创新设立了造字、发音等多处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内容,通过数字多媒体阐释和展示西夏陵遗产价值,全方位展示出土文物,深层次解读西夏文化,让公众深入了解和感悟西夏陵的内涵,更让博物馆宣传教育焕发了新生机。

(作者单位: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5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