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猿相别,懵懂的原始人类审视自然万物以来,月亮便成为人类所崇拜的对象之一。中华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月产生了独特的认知,并衍生出各种传说故事,如玄宗游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等。“玄宗游月”这一志怪故事自唐代流传至今,并演绎出相类似的奇闻趣谈,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性,也成为一种装饰纹样,通过各种器物呈现出使用者的期盼与向往。这些有着“玄宗游月”纹的器物经历时间的沉淀,彰显出古人造物的精湛技巧和浪漫情怀。
“玄宗游月”又称“唐明皇游月宫”或“唐王游月宫”,其故事多载于唐代笔记、话本,如敦煌出土的变文话本《叶净能诗》、柳宗元《龙城录》、郑处晦《明皇杂录》、薛用弱《集异记》、牛僧孺《玄怪录》、卢肇《逸史》、郑綮《开天传信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在唐代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整体而言,“玄宗游月”以唐明皇李隆基为线索人物,在凡间赏月、玩月甚至夜梦为起因,由道教修士施法作为引子,开启游月的故事。故此,各家文本记载具有相同的元素,即大唐皇帝李隆基、玩赏圆月、方士仙法、时人记录。
流传文本看故事
各家文本流传至今多有变化,其中敦煌曾出土文本《叶净能诗》,现藏于英国的大英图书馆,文献编号“斯6836”,或为最早版本的“玄宗游月”传说。
不同版本在行文繁简、故事经过、主次配角方面各有差异,其配角分别有叶净能、叶法善、申天师、道士鸿都客、罗公远甚至有梦遇的十仙子等。敦煌出土变文《叶净能诗》中的唐明皇游月宫故事在“帝王仙游”基础上有所发展,意境更优美,内涵更丰富。作为主角的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唐玄宗李隆基,游赏月宫,畅想月上景色,故事将人间帝王、道教修士、神仙宫娥以及蟾蜍、玉兔串联在一起,其中佛教圣树娑罗树的出场更是代表了唐代佛道融合的文化趋向,将“帝王仙游”这一仙幻故事题材染上一抹真实历史的色彩。
馆藏文物看纹饰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明代竹编朱地描金玄宗游月纹委角长方形漆盒为文房捧盒,其主体图案即玄宗游月图。人物有六,地上有二:右一蓄五绺长髯,一手扶胯带,一手自然下垂,望向月宫,上戴幞头,其衣襟前胸有补子一方;右二为一虬髯道人,头戴道冠,双手持笏板,双眼看向右一男子。天上人物有四,即捣药玉兔和仙女三人。用弧形金线描绘圆月,用晕金手法呈现月上云气笼罩月宫,用建筑顶部的高低差异表现亭台楼阁,述说着月上宫廷的雍容雅致。主体背景有云雾、松柏、怪石,呈现出山石重叠、云雾绵绵的凡间画面,深远幽静又迤逦非常。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清代木刻玄宗游月图月饼模子分内外圈,内圈中心处人物有四:右一蓄须,头戴朝天幞头,有两颗五角星作帽饰,持拂尘一把;右二戴道冠,横插簪子,亦持拂尘;左二身处月宫门中,面容俏丽,戴冠插簪着裙,同样持拂尘;左一为捣药玉兔,回头张望来者对话。内圈图案最左有桂树一棵,枝繁叶茂,覆盖月宫及游月的明皇和道士。外圈图案为莲花八朵,间以草叶相隔。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这一民俗活动中,有将玉兔等神仙形象印在月饼借以敬拜的记载。
除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有玄宗游月纹二件文物外,国内外还有众多博物馆藏有此类纹饰的文物,如大同市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弗利尔美术馆、温州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等。
1973年,因大同城西五里店施工后发掘出土,并由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影青釉镂空广寒宫瓷枕,主要使用圆雕、浮雕与镂雕工艺,枕面雕刻万字纹,主体为亭台建筑式结构,外围有莲花头栏杆围护,四面开宫门,分别呈现不同的故事:正面场景中一位女性对镜梳妆,身侧侍女分立左右,台上有玉兔捣药和蟾蜍低伏,二者同时面向左侧。室内空间用月洞门分割出上下、里外,用玉兔、蟾蜍、月洞门的存在象征此为月宫仙界。背面正中为一男子高坐堂上,戴幞头,着长袍,系玉带。台下二人,相向站立,左侧人物留长髯,手轻抬,似与高台上尊贵者交谈,右侧同样呈叉手礼状站立。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周臣绘金笺设色明皇游月宫图扇页,题有“东村周臣写,明皇游月宫图”,钤“舜卿”白文方印。全图表现唐明皇李隆基及侍从游月中宫殿的情景,画面以树木为界,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为广寒宫与宫娥舞蹈:五位宫娥面向唐玄宗迎风起舞,舞袖飘带舒展飘逸,似为迎接皇帝而舞动,背景中有重檐宫殿与太湖石组成的园林景象,草木茂盛,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右侧即皇帝一行人,唐玄宗留五柳长髯,头戴翘脚幞头着黄袍,一手轻扶玉带,另一手自然下垂于袖间,旁有一妆容华贵的盛装女子面向皇帝。
此外还有弗利尔美术馆藏明代“平凉王铭刁”款唐王游月宫纹剔红漆盒,其顶部装饰图案为玄宗游月。图案中最右侧两人即道士与唐玄宗,画面近处有玉兔在榻上捣药的形象,左侧树干之上有一只蟾蜍。一舞者迎接玄宗,其后有侍女十余人,手捧各色乐器与用具。楼阁阶上有宫装贵妇一人张望,侍女多人侍奉其侧。后有一座重檐四面歇山顶的十字结脊高楼,供以眺望美景。
温州博物馆藏清代金漆木雕唐明皇游月宫戏曲人物纹建筑构件,整个雕件采用外方内圆的方式构图,除方框和内圈分别髹饰红漆、黑漆外,框内和圈内均髹以金漆,使文物整体效果夸张、饱满且富丽堂皇。方框内满工高浮雕如意云纹,层次丰富,卷舒有度,用以衬托内圈志怪主题图案。内圈镂雕唐明皇游月宫情景:左上方四名宫娥脚踏祥云,头梳高髻,作恭迎玄宗状;左下处松树仿佛托起宫娥,坚实有力,树下有玉兔捣药;一道士身着法衣左手作掐算状,并仰望祥云中的宫娥;旁边一龙袍老者紧随其后,右手横拿折扇,张口作吃惊状。
本文所举文物全部是代表着祭祀或文雅的器具,象征元明清以降的文人士绅对于“玄宗游月”这一故事的憧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爆发式增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文化合流,市民文化所代表的节庆娱乐气氛受到社会的欢迎,“玄宗游月”这一因月而生的纹饰从虚幻探秘的象征含义,逐渐被增强了探月游月、赏月玩月的寓意,从而成为中秋节日的图案代表。
从上古的祭月到中古至今的赏月、玩月,史书《晋书》中有倚马千言的袁宏“牛渚泛月”,戏曲《长生殿》中有杨贵妃仙逝后最终与唐明皇在月中长相厮守,可见无论是“玄宗游月”纹的文娱化使用,还是月饼、玩月文化的产生与演变,都代表着“中秋”这一节日概念在逐渐走向民间民俗的过程中,各时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融入其中,各种传统纹饰逐渐衍生出追求幸福团圆等的美好寓意,共同成为了赏月、中秋团圆的符号。
(作者单位:北京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