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4日,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及各沙龙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现将有关专家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平行论坛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以“遗产地的科学保护与数字化管理”为题演讲。卫星、固定飞机和无人机携带的传感器提供了越来越有用的监测景观变化和突出潜在过程的数据。一些监测可以使用成熟的卫星系统来完成,告诉我们景观是如何在几十年里发生变化的。这些卫星收集许多波段的数据,每个波段或组合使用的波段可以提供多种信息,包括植被的健康状况和类型、水体和被淹没区域的位置,以及建筑物导致的热点区域。现在有多光谱卫星每隔几天就从同一个地方收集数据。部分卫星搭载了合成孔径雷达(SAR)传感器,这种设备即使在太空也能捕捉地表细微变化和地形起伏。需要关注的影响是那些会削弱各遗址核心特征要素的破坏性因素,最关键的是那些在自然与人文活动交汇的宏观尺度上采集数据的监测手段。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监测工具,能够有效追踪这些特征的受扰情况。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以“数字故宫:百年故宫博物院的创新实践”为题演讲。故宫博物院是一部多元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态史书,它的古建筑和195万件(套)的藏品生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新时代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就是真实完整并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四个故宫”建设为支撑,力争尽快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希望依靠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故宫九大场景的应用,最终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文物展厅的管理,以及对观众的服务。面向未来,希望以数字孪生技术手段、文物标准化建设和“文化+科技”等,使得“数字故宫”不断赋能现实世界的故宫,使得它能够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普夫以“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为题演讲。以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6处遗产地为例,介绍法国“文化遗产总目录”管理制度。该目录的使命是普查、研究并推广所有具有文化、历史及科学价值的人类创造物,以及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的专项措施,为遗产地、遗产工作者及遗产发展项目提供资助,推行“遗产保护计划”(资助修复可行性研究)、“区域合作协议”(国家、大区和省联合资助)。为保护肖维岩洞的岩画与岩刻,建造了复制品“肖维2号岩洞”用于接待游客,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解说。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围绕“古都新韵:北京东城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分享展示。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对象上突出全要素,在保护主体上突出全覆盖,在保护过程中突出全周期。系统性保护的着眼点在于“整体保护”,就是“观全局,构建共生体”。系统性保护的支撑点在于“多元参与”,就是“大家的事,大家齐上阵”。系统性保护的落脚点在于“价值激活”,就是“算大账、不纠结小账”,让文化遗产实现“传下去、用得好、活起来”的良性循环。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围绕“‘数字敦煌’建设”分享展示。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16年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022年上线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先后上线的“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金锡彬围绕“‘云上中轴’文化遗产保护全民行动”分享展示。北京中轴线以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云上中轴”项目以科技为笔,书写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数字答卷”,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入口。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以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以“西夏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为题演讲,阐述了西夏陵申遗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西夏通过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居延道)以及朝贡、榷场、互市等形式,与周边宋、辽、金、吐蕃,甚至是西方遥远的大食等民族与政权存在明显的贸易与交流活动。长期复杂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西夏王朝极具文化融汇创新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交流的文明特色。西夏陵展现出陵寝制度是在“承唐仿宋”的基础上、融汇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成为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充分展现了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公共参与局主任马蒂厄·格韦尔以“融通文化,拓展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的独特体验”为题演讲。世界遗产就是全球最大的同理心训练场,是一座宏伟的文化多样性桥梁。世界遗产确实是一本关于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中多样化表达的开放之书,它展现了所有文明的平等尊严,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并表明了我们对卓越的共同追求。它们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相互影响如何孕育出新的形式与新的思想。科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它使我们能够保存脆弱的遗产,将其数字化并传递给后代;还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对话——不仅在研究人员与机构之间,也在普通民众之间。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以“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为题演讲。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距今5300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红山文明形成,西辽河流域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促使西辽河地区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敖汉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种植和食用小米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世界范围内小米的独立起源区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卉围绕“以口述历史夯实记忆传播的数字化路径”演讲。口述历史让我们从个体经历的角度,更加立体地了解过去,进而理解过去。每项文化遗产从发掘、保护到研究、展示,每个环节都沉淀着“人”与“物”互动的记忆。口述历史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不仅能让文化遗产故事更生动,更能让藏在细节里的文化记忆跨越时空。从细微处看,它让每位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传承故事被看见、被传承;从宏观上看,它让文化遗产承载的记忆更加完整和生动,也吸引公众从文化行为的“围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承者”,用自己的故事参与中国故事的建构,并参与描绘更生动的世界故事。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副馆长曾文明分享展示“亚洲文明博物馆:以创新之姿守护亚洲遗产”。立足新加坡,读懂亚洲,共筑文化桥梁。亚洲文明博物馆拥有世界级馆藏,涵盖9世纪唐代沉船文物与活态土生华人传统等。馆内通过严格文物保护、深入学术研究、开展社区互动等举措守护文化遗产,以展览搭建跨文化对话平台,发展虚拟导览等数字技术,还与全球机构合作。未来会针对数字技术开展国际合作,持续保护文化遗产。
俄罗斯莫斯科博物馆馆长安娜·特拉普科娃分享展示“俄罗斯的数字化体验”。莫斯科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博物馆之一,即将于2026年迎来建馆130周年。核心使命是保护、研究莫斯科从早期聚落演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银行史”“无界莫斯科”“1812”(俄法战争)“自我隔离博物馆”等展览中均有体现。在中国文化年之际积极与北京开展联合研究和展览项目,希望以文化为纽带,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伊特鲁里亚学院和科尔托纳城市博物馆馆长保罗·朱里叶里尼分享展示“意大利《惊奇之旅: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能发掘出自古代至近代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蓬勃交流印记。如何将这些梳理出的成果与收藏西方器物的中国博物馆相连,打造为一个永久性的虚拟参观路线?两年前,一本介绍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30件代表性馆藏的著作推出了中文版,其中部分文物印证了罗马帝国与中国古代王朝之间的关联。伊特鲁里亚学院和科尔托纳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包括一批极具价值的中国外销器物。围绕着众多曾将我们紧密相连的共同主题,意中两国博物馆之间有望构建起长期、深入的合作与联结。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喻瑜以“3D图像技术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应用”为题参与圆桌对话。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成立于187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藏50万件,其中10万件是亚洲藏品。近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开展了天龙山海外石刻造像3D采集项目。对日本12世纪的木制造像进行了3D扫描,对残存的贴金和彩绘进行了3D还原。亚洲部与文物修复部门、学术研究部门、藏品保管部门,甚至知识产权部门一起合作,对美国缅因州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中国石碑进行全方位3D扫描,制作复制品,用于户外展示;使用镭射激光技术对石碑进行清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铭文。博物馆跨部门成立了3D图像工作组,任何部门的收藏,要进行3D扫描或图像复原,会一起制定非常详尽的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国际项目高级顾问帕特里夏·罗德瓦尔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博物馆教育的工具”为题参与圆桌对话。AI可以打破语言或者感官上的限制,使受访者更多地了解内容。同时,我们要更好地应对挑战,尤其要注重职业道德。公众普遍对博物馆有高度的信任感,而AI使用网络数据,会有偏见和幻觉问题,提供不准确的信息。AI是一个工具,并不权威,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应该把关最终呈现的内容和结果。博物馆应该是透明的,对于AI生成的阅读内容,应当附上标签告知观众。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要用AI替代专长,而是用我们独特的人类情感温度,以及文化敏感性的触觉,去提供更好的内容呈现。
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孟庆金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保护与数字浪潮的时代交汇”为题参与圆桌对话。双遗产保护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自然+文化”的系统性协同保护。进行非接触、可视化、高精度的连续监测,数字技术为双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监测手段。打破部门壁垒,联合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生态环保等部门,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避免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割裂。人工智能将不仅用于文物的识别、分类和修复,还将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双遗产的高精度数字化重建和动态监测。未来,双遗产数字化保护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公众参与。数字资源库实现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打造出“一站式”的自然文化共享共创平台。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以“数‘智’上博,创见未来——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创新实践”为题参与圆桌对话。展览是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应用最广泛、方式最多元的应用场景。2023年推出的“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是全国博物馆首个自行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藏品平台,与上海数交所达成战略共识,共同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数字资产合作等课题,开展实质性合作。“AI尚博导览助手”结合了结构化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能力,具备多语种语音和文字交互功能,实现了“有问有答”的全新交互体验。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为“智慧化转型”,积极构建智慧博物馆“3M”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场馆运维效率、藏品管理能力和观众服务体验,构建博物馆智慧管理新生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魏峻以“赋能与挑战:博物馆领域的AI实践”为题参与圆桌对话。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着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和边界。在信息处理和分析上,AI是个超级助手;在内容创作上,AI是个“灵感源泉”;AI能提供“管家”式的贴心服务;利用物联网和AI预测模型,实时监控文物保存环境,实现了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机器学习和智能匹配,大幅提高了文物保护能力。在票务、安防、客流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中引入AI,让博物馆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AI引发了博物馆从理念到实践的两个重要转变:其一是博物馆从信息传播者向意义生产共创平台的转变;其二是博物馆从传统服务到多元体验的转变。面临挑战:内容的准确性问题、知识原创能力的瓶颈、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人和技术的配套问题。应该把AI看作一个“催化剂”,而不只是一个“工具”。
专业沙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提到关于琉璃河遗址价值提炼的两个维度:一是本体价值。作为燕国都邑,它在西周王朝中的地位,以及其作为早期文明、国家性质形态。二是传承价值。包括西周文明、西周国家创造的物质、技术和后世传统文化的关系。另外,作为北京城之源,开启北京从封国都邑到首都的历史进程,从这一角度来认识琉璃河的突出普遍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提到原真性——要把基础打好,顶层设计——要向上看,学术研究——要往深往远去。通过数字化,跟这些文物相碰撞后找到一个说“普通话”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不应当是高深的,而是通过把国家、民族很多深处的部分挖掘出来跟公众分享。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原馆长许杰主持说,如何去做中外交流展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关注观众体验,因为海外文化背景不同,对中国知识了解程度不同、视角不同,如何把中国文化同海外视角贯通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要的工作是把中国展览往外送,但现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使命是非常明显的。我每次到中国来考察,各地都有来自其他国家文化的展览。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戴俭提到预防性概念在中国不是一个新概念,“未雨绸缪”“世界是循环的”是大家熟悉的概念,因此习惯早早就做好准备,这是中国文化特点。强调“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治病于未病”,这些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体现。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提到人们除希望文化遗产能在数字世界永生外,还想了解文化遗产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跟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能够满足文化遗产立体化、实体化、真实化的文化遗产的模型支撑。利用实景三维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可利用的时空数据空间,用时空数据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服务,有效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吕舟认为基于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秩序观,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是超过7个世纪不断发展、完善的文明结晶。在北京中轴线上,既有元代的桥梁、明代的建筑、清代的皇家宫殿、园林、民国时期为市民服务的设施,也有共和国时期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它的核心是要将原本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形成整体,呈现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是精神文明建设,是文明的传承,也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让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是要让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人们的心里活起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活起来。城市是历史不断积淀的结果,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而这种历史与文化又能够使城市中的人产生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社会的凝聚力,从而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杨立新认为宣南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多元共生”,一个是“雅俗共融”。雅俗共融——空间格局奠定文化根基。宣南文化具有“上接皇家审美、下连民间烟火”的独特气质。多元共生——文化形态呈现丰富层次。这里有超过500处明清会馆构成的“同乡文化网络”,是戏曲革新的重要阵地,有完整的戏曲文化生态链,此外,京韵大鼓、单弦、相声等说唱艺术在此扎根,天桥杂耍形成“百戏共生”的市井文化景观。无论空间历史还是文化内涵,演出业是宣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灵魂和载体。不妨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盘活整个宣南文化:一是打造“小而活”的演出群落,重现区域文化特色。二是建立规律的演出模式,留住观众与艺人。三是活化文化旧址,变“保护”为“体验”。四是混搭新元素,吸引年轻群体。五是办特色文化节,打响宣南品牌。宣南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能唱、能演、能让人摸到的生活记忆。只要我们抓住“接地气”的核心,让它回到老百姓的日常里,这份文化瑰宝就一定能“飘香万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从2022年开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德市文物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在张家口、承德等流域开展了田野考古调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0余处、商周时期遗址70余处。张家口地区可能成为红山文化晚期一个区域中心。张家口一号积石冢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扩张路径、埋葬制度、祭祀习俗、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有望填补中原仰韶、西北河套和东北红山三大文化系统的交流缺环,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