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波动带来的资源变化是生物普遍面临的挑战,人类也不例外。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通过身体之外的适应方式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比如制作石器、控制用火、建造房屋。人类用技术构建出新的生态位,从而摆脱了对自然规律的绝对服从。成功的适应有赖于群体协作,人们相互依存,携手面对时代挑战。气候变化的影响在高纬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冰期—间冰期旋回引起冰川进退,动植物群落也发生相应的转变。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在距今两万年前后,干冷的气候给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者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机会并存——他们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更为高超的石器技术,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
《东欧平原近冰川地带的旧石器时代猎人:阿夫杰耶沃遗址》正是这个图景的写照。该书由莫斯科国立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与博物馆的梅德韦杰夫和布日洛娃著,并由吉林大学权乾坤博士编译。该书是“欧亚大陆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生物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该书除前言与绪论外共分三章:研究简史、出土遗物和遗物精粹。阿夫杰耶沃遗址发现于1941年,至今已发掘与研究了80余年,从形态观察、技术复原到埋藏分析、生态重建都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该遗址的大部分材料归属为科斯京科—阿夫杰耶沃文化,位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东格拉维特文化圈,年代为距今2.2万~2万年,正值末次盛冰期。俄罗斯平原的这支考古学文化的共同点可概括为:大量燧石质石器、少量科斯京科类型的石刀和侧凹尖状器、女性雕像、用北极狐牙齿制成的带穿孔吊坠、顶端带造型的铲和帽形柄首尖状器。同时,聚落结构、居址特征和燧石工具表现出了些许差异。本书介绍了考古遗物的基本概况——共发现石制品8万余件,猛犸象骨或象牙制成的工具等人工制品有700余件(其中包括造型艺术品、装饰纹饰艺术品和其他艺术品),以及23个旧石器时代的女性雕像和1个男性雕像。在第三章以近180页的篇幅,通过高质量的精美照片,展示了出土的典型器物与艺术珍品。
格拉维特(Gravettian)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技术复合体,始于距今3万年,它遍布整个欧洲,虽大体相似但各具地方特色。这既是技术创新的时代,也是社会生活异常丰富的时代,出现了半定居的生活、考究的墓葬以及丰富的艺术品。他们利用石质雕刻器将有机物(骨角)和无机物(石器)结合起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复合工具。石器的小型化与精致化构成了格拉维特的底色。小型尖状器嵌在杆上,借助投掷器可用来远距离狩猎。这个时代被称为“猎人的黄金时代”。欧洲的中部与东部腹地保持了格拉维特代表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一万年前的更新世结束之时。他们在东欧平原的一些地点可以栖居数月,分享夏半年获取并在“天然冰箱”中储藏的食物,利用猛犸象骨或木材搭建房屋,抱团度过艰难的漫长冬季。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女性小雕像被称为“维纳斯”,广布于从法国西南部到俄罗斯平原的广袤土地上,虽形态各异,但基本都是丰乳肥臀。她们可能蕴含着对族群繁衍不息的期盼,也暗示着当时存在泛欧洲的社会网络。连同其他艺术品,这些小雕像构成了当时的礼物和信息交流网,他们借助这些“人不在,信犹在”的象征物,维持着庞大的拓展网络。人们通过互惠互助规避风险,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将命运维系在一起。
阿夫杰耶沃遗址出土了大量精致的石器,尤其是那些细小石器,构成了全球细石器化的一片拼图。在晚更新世的冰河时代,很多地区的石器出现了小型化、精致化的演化趋势。这种现象在高纬地区尤为明显。在欧洲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两侧,梭鲁特文化的桂叶形矛头十分适合用作投掷标枪。之后的马格德林文化则以镶嵌的细石器技术为代表,主要狩猎鹿和山羊,在其后期还出土了双排鱼叉,遗址中的深海鱼类表明远洋捕捞的存在。沿着西伯利亚向东到中国的东北与华北,小石叶和细石叶技术构成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主要的狩猎装备。在中朝边境的和龙大洞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且有规制的雕刻器,与欧洲的格拉维特遥遥呼应。起源于末次盛冰期之前而盛行于该时期的细石叶技术,也与整个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带的细石器技术平行发展。受优质原料稀少的限制,华北的细石叶更为细小,但高超的剥制技术帮助史前狩猎采集者度过这段艰苦的岁月。在末次盛冰期之后的阿拉斯加,最早的美洲人也使用了两面器减薄技术或细石叶技术。这些地区共同构成了环北冰洋旧石器时代文化圈。不可否认,每个地区都有社会聚集的证据,包括法国与西班牙交界比利牛斯山的洞穴、捷克的多尔尼—维斯托尼采、俄罗斯的阿夫杰耶沃和马耳他、中国的大洞和柿子滩,史前狩猎采集者在篝火下举行仪式、交换信物、共享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协作自非洲起源以来就已经成为人类行为演化的一部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共同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中低纬度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埋藏条件不佳,即使先民曾广泛使用雕像等有机质器物,它们也极少能保存下来。虽然旧石器晚期的艺术品大部分出土在欧洲,尤其是洞穴遗址和冻土地区的旷野遗址,但它们代表着人类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与岩画和岩刻一起构成了当时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丰乳肥臀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仍然可见,如土耳其的恰塔霍裕克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也在这个旧石器时代晚期交流网中诞生,成为中国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阿夫杰耶沃遗址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也期待更精细的研究成果问世,以中俄双语发表,为世界考古学的建设添砖加瓦。吉林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合作正在成为考古学界国际学术交流的典范。这部著作不仅为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贡献了一份贺礼,也为冰河时代人类命运的共鸣谱写了新的乐章。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
《东欧平原近冰川地带的旧石器时代猎人:阿夫杰耶沃遗址》
作者:(俄)S.P.梅德韦杰夫 (俄)A.P.布日洛娃
译者:权乾坤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