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处,中国海岸线中点,腹地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上海成为中国沟通世界与内陆腹地的桥头堡,繁忙的航线上理应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长久以来,上海水下考古是一片空白,上海能发现水下文化遗产吗?在哪里找?怎么找?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全国水下考古力量,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和专业打捞机构,经过12年的努力,逐渐探索出一条主动发现、重点突破、跨界合作、科技赋能的上海水下考古之路。
主动发现 重点突破
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与上海博物馆联合在长江口开展了海洋物探扫测和潜水探摸,正式拉开了上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的序幕。虽然这次调查没有重要发现,但起到了练兵和熟悉长江口水文环境的作用。接下来几年,我们对上海水域水下遗产总体情况进行了排摸,先后在内水的青浦淀山湖做潜水调查,在金山和松江开展陆地调查,却都线索渺茫。一番思索之后,我们认识到调查重点还应该放在长江口,这里是长江出海必经的航道,发现沉船的概率大,而且在崇明的陆地调查中收集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很多年纪大的渔民都提到,在长江口曾看见过一根桅杆,潮位低的时候会露出水面。20世纪80年代前后,这根桅杆从水面上消失了。由于那时没有精确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渔民们只是知道大致水域。抱着这一丝线索,2014年,我们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对疑点区域进行了扫测,发现了一艘沉船,命名为“长江口一号”。
2015年,上海申请了第一个水下考古调查专项,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长江口一号沉船实施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一号沉船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军舰。调查期间,还对周边疑点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艘木质帆船,命名为“长江口二号”。之后,我们每年都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小规模水下考古调查。直到2018年,发现了大量瓷器,其中一件吹绿釉杯器底书写“同治年制”款,从而确认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清同治时期的大型贸易木帆船,船型初步推断为沙船,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条保存下来的沙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重大意义得到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从而确定整体打捞、建设古船博物馆的整体考古和保护路线。接下来几年,又开展了调查古船精确尺寸、编制整体打捞方案、博物馆选址等工作。由此,长江口二号古船成为世界首个古船整体打捞迁移,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同步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
与此同时,我们还系统收集了上海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线索。长江口一号和长江口二号的位置是以沉船或者障碍物在海图上标注出来的。受此启发,我们从1842年上海第一张海图开始,梳理了大量历史海图,结合地方志、报刊等文献,在长江口收集到150余条线索,在杭州湾收集到40余条线索。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上海水下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迈出了上海水下文化遗产信息“一张图”的第一步,为摸清上海水下文化遗产家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是世界水下文物资源最富发现潜力的地区,上海水下考古未来大有可为。
跨界合作 科技赋能
2010年的水下考古调查,让我们切身体会到长江口水文环境的恶劣。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潜水探摸工作犹如“盲人摸象”,水快、流急,潜水作业危险性很大,要想安全而有效地在长江口进行水下考古,必须联合专业的海洋探测机构和海洋工程队伍,跨界合作,以科技赋能水下考古。从2015年开始,上海大学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参加了长江口一号、二号的水下考古调查,这一合作前后历时8年。
利用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在无人艇、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我们合作开展前瞻性的“智能化水下考古”探索,利用无人艇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水文环境下自动灵活操控的特点,开展智能化扫测工作,设计出水面扫测无人艇和水下机器人立体结合的智能化文物探测方式。“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在智能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省部级科技奖项。随后,我们继续在浑浊水域智能图像增强、声呐图像智能判读等智能化探测领域,进行有效探索,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沉船遗产智能化保护和利用领域,开展了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埋藏过程数字模拟、水下文物长期监测保护、水下考古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等工作,为实现水下文化遗产的长期监测、保护和利用,水下考古过程中的环境感知与决策等智慧考古和智慧遗产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打捞局,船舶资源丰富,海洋工程技术雄厚,潜水员具备丰富的浑浊水域探摸能力。长江口水下考古调查期间,海上作业通常每天要潜3至4班水,每班潜水间隔6小时,无论严寒酷暑,工作效率高,节奏十分紧张,充满了拼搏精神。2018年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价值确认后,为防止捕鱼作业、船舶临时抛锚等人为海洋活动可能对古船造成的致命损害,我们一方面继续向上海海事局申请了临时禁锚禁渔区,商请海事、海监、渔政等部门加强对遗址水域的巡查和监管;另一方面,还派船只看护遗址现场,直到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多管齐下,确保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安全。
2022年,按照原生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我们与上海打捞局克服长江口水文条件复杂多变、水流快、能见度极差、回淤量巨大的困难,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迁移技术”,经过精心设计演算、模型试验和施工准备,弧形梁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端板纵梁组合体整体下放顺利到位,22根巨型弧形梁顺利穿引,单根作业最快仅用时6小时。这项史无前例的沉船打捞技术,创新性地运用隧道掘进工艺、单船竖向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智慧打捞系统,创造性地研制中部大开口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成功将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浮运进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平安落座船坞旧址。
如今,长江口二号古船落座于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船体上方有古船保护舱覆盖,舱内实现了控温保湿,古船得到了有效保护,不用再担心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损坏。我们要衷心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下考古队员、各合作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各行各业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为保护长江口二号古船这一珍贵水下文化遗产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与整体打捞迁移》
编著:上海博物馆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作者:翟杨 褚晓波 赵荦 黄翔 葛彦 朱小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