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40年,中国何以影响世界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出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钟文

9月19日,《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活动聚焦中国申遗40年历程,邀请庐山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规划项目负责人陈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团队核心成员郑楚晗两位遗产保护专家,畅谈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拥有首批世界遗产到如今60项遗产,走过的独具特色的申遗之路。

活动开场,嘉宾们便深入探讨了世界遗产的诞生背景。世界遗产概念源于“二战”后对战争破坏文化遗产的深刻反思。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标志着全球对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达到新高度。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自此踏上申遗征程。从最初的懵懂探索,到如今在世界遗产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已拥有60项世界遗产,这背后是40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

陈凯分享了庐山申遗的故事。1996年,庐山以中国第一个“文化景观”的身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初,庐山申报的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但因当时“文化景观”概念的兴起,其独特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特质得以凸显。陈凯回忆,早期申遗文本虽简单,但庐山丰富的文化底蕴却难以掩盖。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白鹿洞书院则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朱熹在此讲学,影响深远。此外,庐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五老峰的雄伟、鄱阳湖的壮阔,以及变幻莫测的云雾,构成了庐山独特的魅力。庐山不仅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交融,而且承载着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山水诗词文化的传承。如今,庐山依然保留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山上的牯岭镇,居民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郑楚晗详细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艰辛历程。北京中轴线从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2024年正式申遗成功,历时12年。郑楚晗自2017年入职便参与其中,见证了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材料经由多次国际、国内专家研讨会的讨论,以及多项专题研究支持的修订,愈发厚重与完善,充分体现了对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北京中轴线不仅是《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规划范式的完美体现,更是“中”“和”文明传统的重要载体。中轴线并非简单的建筑集合,而是从元代到明清,再到近现代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需求成为关键。例如,在整治钟鼓楼周边环境时,既要维护屋顶风貌的完整性,又要尊重居民养鸽子的传统,通过精心设计鸽舍,实现了保护与民生的双赢。

正如出版后记中所说,本书策划的初衷即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策划时考虑到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从最早的1987年首批世界遗产到2024年列入的北京中轴线;同时考虑到了遗产本身的年代,如距今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到近代的鼓浪屿,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本书遗产的覆盖范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不仅有蜿蜒万里的长城,还有贯穿五条大川的大运河。遗产类型更是丰富多元,有建筑奇迹、江南园林、古城遗址、绝壁岩画、美丽海岛、高原茶山……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宏伟画卷。

书中的很多遗产地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比如长城、庐山、乐山大佛、苏州园林、鼓浪屿等,如果没有专家的解读,常人很难真正看懂它们的价值。本书的撰稿人都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他们大多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为读者精准提炼遗产地的核心价值、深度解析其独特的看点。

除了对遗产价值的充分阐释,还特别邀请作者增加了申遗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申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了解到申遗团队乃至公众在其中付出的种种努力。比如最初想以混合遗产申报,最终以“文化景观”身份列入的沮丧;又比如国际专家考察前夕突遇超强台风、公众参与保护的温暖故事……书的最后还增加了拉页,以便读者完整地了解中国已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概况。

此次新书分享,让现场观众对我国申遗40年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懈努力与贡献,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遗产的新窗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这些遗产地,感受它们的魅力,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

image.png

image.png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

作者:吕舟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