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下文物资源富集,拥有得天独厚的考古研学条件。2025年,山东依托资源优势,谋划实施暑期考古研学季活动,以考古研学为画笔,强化宣传推介、创新展示手段、深耕特色课程、推动文旅融合等举措,让千年遗址在青少年的探索中焕发新生,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书写了一份生动答卷。
整合优质研学资源,强化宣传推介
为实现考古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山东省着重做好优质考古研学资源的宣传推介。通过前期系统梳理,整合全省丰富的考古资源,制作了山东省考古研学地图,遴选了包括古文化遗址、考古科研场所、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在内的44处考古研学场所。为扩大宣传推介效果,在2025年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启动暑期考古研学季,制作了考古研学视频,发布考古研学地图,在多所学校举办了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图片巡展,提升考古遗址知名度。
山东借助暑期文旅重大活动,提升宣传推介效果。考古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亮相“品读中国 畅游一夏”2025年研学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围绕“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开通,设计考古研学线路,将考古研学地图投放至旅游列车、文旅驿站和全省高铁站、机场候车室。中央媒体、行业媒体、新媒体、在线旅游平台和地方文旅融媒体等,暑期期间,通过设置活动专栏或专题页面等方式,集中向大众推荐考古研学产品和线路。多方力量联动让考古研学资源走入民众身边,有效打破了考古遗址资源的分散状态,为公众提供了清晰的考古研学指引。
提升研学体验感,创新展示手段
为提高考古研学的体验感,暑期期间,山东指导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在具备条件的考古现场举办考古研学活动,让游客走进考古遗址,当一天考古人,体验考古的乐趣。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大棚内,游客可以在考古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洛阳铲、手铲等工具,挖出预埋的器物。位于鲁南的薛国故城考古工作队,则邀请暑期当地农村的留守儿童,走进考古勘探现场,现场体验手铲使用,真实感受考古魅力。
现代科技手段则为考古与研学搭建了桥梁,让考古的体验感更佳。山东多个遗址通过数字赋能减少对实体文物的依赖,如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设有MR混合现实眼镜交互区,研学学生可以戴上眼镜,“拿起”虚拟文物360度观察细节,在虚拟空间中“触摸”文物细节。城子崖遗址西城垣展厅项目则运用AR、VR等手段,让游客体验城墙筑造过程,再现城垣历史演变。这种数字替代的模式,既满足了研学群体对遗址文化的探索需求,又最大程度降低了人为活动对文物的损耗,让千年遗址在活起来的同时,更能传下去。
传承传统文化,深耕研学特色课程
考古研学的目标在于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山东以专业性为基础、体验感为核心、文化传承为目标构建考古研学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研学课程开发紧扣当地遗址资源的独特性,从内容设计、体验升级到分层适配全链条发力,让考古研学既“有料”又“有趣”。山东相继打造“龙山黑陶研学”“银雀山简书探兵学”等特色研学品牌,联合专业考古机构、高校学者等专业力量把控内容严谨性,确保考古知识准确无误传递。
在课程设置上,设置多元实践环节,增强研学的场景化沉浸化。如鲁国故城开展的城墙夯土和大汶口遗址开展的史前房屋搭建等特色研学课程内容,让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先民智慧与地域文化魅力。此外,课程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差异,按阶段分层设计课程体系。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银雀山简博士开课啦”课程,以趣味互动形式解读汉简文化;为高校单位开设“不朽的银雀山汉简兵书”专题课程,深入剖析汉简兵书的历史价值与军事思想,让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合的学习切入点,更精准、更深刻地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以研学为纽带,推动“遗址+”文旅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城子崖遗址的研学热度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村民通过售卖龙山小米、黑陶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实现增收,村庄居住环境也随之改善,形成文化促增收、增收促文化的良性循环。山东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优势,考古遗址建设旅游景区,考古研学融入研学旅游,北庄遗址获评4A级旅游景区,泰安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日照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等4处遗址入选山东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
2025年暑期期间,考古研学活动紧密联系省内旅行社和山东旅行社协会等多方力量,推出考古发掘体验、考古展览、公开课及研学旅游等多元市场产品。山东在14个遗址博物馆设置了打卡区,设置集章奖励机制。据统计,暑期期间山东14个考古研学打卡地共吸引63万人次走进考古遗址,组织各类活动583次,其中研学活动达409次,直接同步带动文创产品销售113万元。数据背后,“遗址+”融合发展的实效,考古研学为公众提供了触摸历史的新方式,也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一张整合全省资源的研学地图,到一堂堂沉浸式的考古体验课;从遗址展示手段的丰富,到“遗址+”融合的创新,山东考古研学走出的不仅是一条文化遗产活化的路径,更是一条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文化滋养未来的发展之路。未来,随着资源整合的深化、课程体系的完善、数字技术的赋能,山东考古研学必将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让更多人在触摸遗址、体验传统中,读懂齐鲁文明的厚重,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