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年县博物馆收藏一套北宋时期的瓷俑,其中一件“月”俑刻画了嫦娥奔月的画面:嫦娥盘着高髻,着交领襦裙,衣带当风,有“衣袂飘飘”的神仙之美,体态匀称纤细,姿态婉约,充满了内敛、含蓄的忧伤美。这种审美契合宋代艺术领域追求“韵外之致”“平淡天真”的美学理想。嫦娥身后描绘的是月宫,俑的背面刻有“月”字,强调俑的功能。此俑宽5厘米,高8.3厘米,整体形象是祥云烘托着月亮升起的意象。
关于嫦娥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南北朝时期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书中,保存了战国成书的《归藏》引文片段,其中提道:“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西汉《淮南子》完整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文中提及:“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进一步补充了嫦娥奔月后的细节:“姮娥窃羿不死药奔月,及之,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将北饮大泽,奔月而去,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在各地的汉代画像石中,月亮里通常画的是一只蟾蜍,这直接印证了《灵宪》中“嫦娥化蟾”的记载。此时,月宫的主视觉形象是蟾蜍,而非一位美丽的仙子。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是嫦娥形象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文人墨客们无法接受一位美丽的女子变成丑陋的蟾蜍。他们开始在诗赋中刻意忽略“化蟾”的情节,转而着重描写她的美丽、孤独和哀怨。慢慢地,蟾蜍变成了月亮上陪伴嫦娥的动物,或者是月宫中捣药的玉兔的同伴,而嫦娥本人则彻底摆脱了动物形态,恢复了美丽的女仙身份。
到了宋代,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和中秋节的正式定型,嫦娥的形象彻底融入了民间生活。嫦娥成为中秋祭拜的核心神祇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拜月”是核心仪式。嫦娥作为月宫的主人,自然成为拜月活动中心照不宣的崇拜对象。她的形象因此从缥缈的神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仪式中,被赋予了祈求团圆、美满、安康的世俗愿望。
此件北宋“月”俑,说明早在北宋时期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已经深入人心,“飞向月球”这个浪漫而大胆的设想早已深深根植于我们先祖的集体想象之中,当看到此件嫦娥奔月纹俑,再对比今日的嫦娥探测器传回的照片,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豪,我们民族的古老梦想,正由我们这代人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万年县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