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瑞

本报讯  记者李瑞报道  10月25日,由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和中国农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旨在深入推进“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深化圆明园历史与园林文化研究。

本次研讨会以“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与圆明园大遗址保护研究、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研究、圆明园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三大议题,对28项研究成果进行研讨。通过跨学科交流,为圆明园乃至全国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探索新路径。

研讨会开幕式上,首次发布《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该项目是由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合作完成。通过整合多源历史资料,对清代宫廷画家唐岱和沈源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四十幅分景图进行对位、拼接与校准,组成一幅完整的圆明园四十景全景图;运用中央美术学院复原团队自创清代官式建筑模型数据库及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搭建等行业领先数字技术,辅以三维扫描、GIS等技术,完整地呈现了清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圆明园四十景的整体壮丽风貌,实现了建筑、植被、水系的精准还原,更以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的实时渲染与动态交互,再现了不同时间与气候条件下的圆明园盛景,不仅让湮没于历史中的万园之园以数字形态再度“复活”,还清晰地展现出大量古画中未能直观表达的图像信息及不同分景之间的空间关系。目前,该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多个VR文旅项目,并成为海淀区“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这些数字资产还将持续服务于文创开发、艺术展览、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全球化传播。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持续推进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生态治理等多项重要系统性保护工程。正觉寺、含经堂、如园等核心遗址的考古勘探与保护性修复取得显著进展,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同时,园内水生态治理与山形水系维护工程持续开展,重现历史水系格局,提升了遗址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一项项扎实的保护工作为圆明园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圆明园管理处牵头,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的高校联盟共同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年学术研讨、一年成果展览”的研究模式。今年,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充实圆明园学术研究力量。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已顺利完成《圆明园研学课程》的研发,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不断的遗址保护、学术研讨的深入交流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实践,努力让圆明园成为民族文化复兴与自信重建的生动载体。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下,“万园之园”的生命得以延续,其精神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24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