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纪念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始终将讲述好渡江战役历史、宣扬好渡江战役红色精神作为自身使命和责任,将“一个都不能少”确立为工作的准则和不断前行的指引。
展现渡江战役的红色精神“一个都不能少”。渡江战役自1949年4月20日发起,6月2日结束,历时43天,歼敌43万人。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展板体现淮海战役即将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对渡江作战的科学谋划,在毛泽东发布的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体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和无比勇气;还运用硅胶像再现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战役方案的场景,让观众进一步感受百万大军渡江作战时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周密部署。渡江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展陈通过部队誓师南下的照片,巢湖练兵、抢滩登陆长江南岸的雕塑和投影,以及渡江时乘坐的小木船,表现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和不畏艰险的勇气。“渡江战役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通过人民群众教解放军划船、游泳的照片,以及磨面、纳鞋底、推小车等多处支前场景的雕塑,特别是渡江支前的统计图表,表现人民群众这一渡江战役最坚实的基础。通过1949年初到达东北的民主爱国人士出席中共欢迎会所发表的声明,以及南京小学教师总罢教等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运动照片,反映了渡江战役得到了最广大人民支持这一史实。临时展览“渡江战役与新中国”充分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色精神,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红色主题。
铭刻渡江战役牺牲烈士“一个都不能少”。据统计,渡江战役中牺牲烈士约2.5万名,其中包括人民解放军、地方游击武装、支前群众、隐蔽战线的同志等。渡江战役纪念馆开馆前在全国范围内收录渡江战役牺牲的烈士姓名,并镌刻于展厅烈士名录墙上。但由于渡江战役牺牲的部分烈士信息缺失,渡江战役纪念馆积极通过查询军史资料和渡江老兵回忆录、走访部队和干休所等方式,查找烈士信息并积极补刻。2024年,为了查找谭义联烈士信息,工作人员拜访了99岁新四军老战士蒋剑锋,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最终完成了其信息完善和姓名补刻工作。
挖掘红色文物故事“一个都不能少”。渡江战役纪念馆高度重视文物征集和挖掘阐释工作,通过一级文物“无尚光荣”牌匾,展现以马怀谦为代表的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无私无畏支持革命、支持党的主题;二级文物“支前船工万成(承)友的渡江船工光荣证、负伤荣誉证”,让广大观众回顾支前群众不畏生死、勇敢运送部队渡江的历程,感悟人民群众铁心跟党走的决心。对于历史背后深层次的逻辑问题,渡江战役纪念馆凭借文物进行诠释和印证。依托文物《入城守则》《苏北支前人员优待抚恤暂行办法》,揭示中国共产党细致入微开展群众工作、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宗旨。近年来编辑的《渡江红色文物故事》,以及联合渡江战役相关纪念馆、旧址举办的“胜利的那一天——庆祝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革命文物联展”更是讲好文物故事的生动实践。
红色精神内化于心“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让每位观众铭记渡江战役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纪念馆不断突破讲解内容和形式,注重启发式、研讨式讲解。针对中小学生,主要以渡江支前英雄马毛姐的故事为线索,运用快板、演唱《渡江南征》歌曲等方式,围绕渡江战役为什么能够取胜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针对大学生和一般观众,主要进行史实回顾,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渡江战役前后的政策、方针,层层剖析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源所在;对于党员干部,则加强讲解内容的理论性和启示性,主要以渡江战役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为主线,着重探究渡江战役为什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更好地激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为了增强红色精神感染力,编排红色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英雄马毛姐》,创新设计“三角浮架助过江”“我是支前小民兵”“让子弹飞”等社教活动。其中《小船划出来的胜利——场馆里的思政课》荣获2025年安徽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14年寒来暑往,14年砥砺奋进,红色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渡江战役纪念馆将一直走下去。
(作者单位:渡江战役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