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局策划推出的反映浙江14年抗战历程的大型展览“热血沃东南——浙江抗战的烽火岁月”,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策展构思:在历史坐标中寻找浙江的独特回响
本次展览在10年前“钱江怒潮——抗日战争在浙江”展览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策展深度和视角上的提升。
视角更多维:除了展示不屈斗争和胜利,更希望引导观众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以及浙江抗战的艰巨性。
史料更翔实:过去10年,关于浙江抗战史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也有许多文物被征集和保护,这些成果在本次展览中予以体现。
叙事更立体:讲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东方战场和世界战场等多组关系,构建浙江抗战的立体图景。
方向锚定后,进入展览大纲撰写环节。“推翻—修改—研讨—再确定”,这个循环贯穿了策展的前半程。策展团队翻阅了包括《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等大量出版物及研究资料,征询了多位省内外党史专家,对大纲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
展览大纲最终确定为“烽火初燃 救亡图存”“浴血奋战 同御外侮”“万众一心 同仇敌忾”“深入敌后 顽强不屈”“罪行累累 令人发指”“胜利曙光 光复山河”六个部分,系统讲述浙江抗战的不屈征程。
展品遴选:为历史寻找无声却最有力的证言
建立“文物池”。在展览大纲撰写前,策展团队就以浙江省两批革命文物名录为依据,以革命纪念馆馆藏为基础,初步遴选展品清单。随后走访场馆、走进库房,认真遴选有故事的革命文物。近400件文物从全省万余件革命文物中脱颖而出,其中,例如衢州市博物馆的“杜立特行动中B-25轰炸机的残骸”和“记录杜立特行动的《解放日报》”,都是见证浙江军民不畏牺牲救援盟军的珍贵文物。
挖掘“重点文物”。策展团队对挖掘重点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促成借展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例如,为讲好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这一事件,团队辗转联系到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经过沟通,得到其大力支持。她从家里收藏的《茅以升回忆录》中找到记载钱塘江大桥被炸前后的两页并复制给策展团队,实现与浙江省档案馆藏《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的第一次共同展出。此外,记载日军入侵杭州后葛烈腾将蕙兰中学开辟为避难所事迹的回忆录《Heaven Below》也很有代表性。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蕙兰中学收容了近两千名孤儿,救助了数千名妇女。这本被称为杭州版的“拉贝日记”,让我们挖掘出了更多的避难所(广济医院、玛瑙寺、灵隐寺等)和更多的“葛烈腾”(苏达立、明思德、万克礼等),国际力量对杭州百姓的救济和中国军民对杜立特行动坠机人员、里斯本丸号战俘的营救共同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大爱华章。
设计布展:营造沉浸式的历史场域
展陈形式设计的目标是用空间语言强化内容叙事,营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在空间设计中,策展团队以“时间轴”为设计理念,流线清晰、层次丰富,形式多样、节奏鲜明;序厅营造压抑紧张的氛围,中段通过场景复原增强代入感,尾厅则以胜利和光明为主题。在色彩与材质上,主色调选用深灰、暗红,并大量运用锈铁、粗麻布等材质,强化历史的质感。
展厅还通过设置光影及装置环境,增强历史场景的沉浸感。例如在讲述浙江正面战场的区域,其空间采用折线型的展墙,渐进式展现正面战场中多个重要战役,这个展区除红色外还运用了大面积具有张力的蓝色。此外,顶部灯箱营造了雷电交加的艺术化天空效果,下方悬挂定制的B25轰炸机造型,杜立特行动中突袭队员在衢州的签名墙、里斯本丸沉没的大幅画面共同带领观众走进国际救援的历史氛围,使参观体验更具感染力。
在讲述日军侵略浙江罪行的区域,以凝重的暗空间作为主基调,展墙及通柜外包的破旧砖墙造型表现战争带来的破败感,构建了一个沉浸式、情感化的叙事场域。尽头的废墟场景上架着日军使用过的刑具,墙面一侧以胶片造型的灯箱展示日军暴行旧照,一侧叠加炮火连天的动态投影,对那段苦难岁月进行了场景化表达,也是日军入侵浙江后狂轰滥炸、烧杀淫掠罪行的一个缩影。
在讲述抗战胜利举国欢庆的空间里,墙面设置了“胜利墙”和“报纸墙”两处艺术装置,巨大的“V”字上是各国代表胜利的语言,另一侧是各国出版的大幅日本投降报道墙,在保证历史严肃性的同时,追求强烈的视觉震撼,渲染出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氛围。
在文物布展上,藏品排列点、线、面交织,突出珍贵文物藏品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对大量战斗武器、生活用品、宣传工具以及帽徽、胸章、抗币等数量多、规格统一的文物进行阵仗式陈列展示,让观众从静态的展品中感受战争的立体细节。
展览期间同步推出线上展厅,实景720云真实还原了线下展览的场景,多热点多交互、体验感更强、传播性更广。数字展厅同时在央视新闻文博频道展出,开展至今已近500万浏览量。
策展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文本打磨到展品遴选,从空间建模到图纸推敲,从装修布展到文物布置,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文物的诉说不会止于历史,这段有尺度又有温度、可知又可感的浙江抗战历史将被世代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会薪火相传。




